——德惠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我市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计划调控目标。
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5亿元,同比增长24.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1亿元、66亿元、6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7.5:35.7:36.8;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3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同比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450元,同比增长7.9%。
总体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预期指标全面完成,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启动实施了五年增产6亿斤粮食工程,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同时注重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年用于购进大型机械投资达3360万元,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优质专用粮食作物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50%,达到19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8.6亿斤,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园艺特产面积同比增长15.3%,达到39.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造林205公顷。完成了松沐灌区半拉山子电灌站、高城子水库、跃进水库、饮马河堤防、五大围堤应急渡汛护岸等除险加固工程。新打抗旱机井351眼。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建牧业小区50个,实现牧业产值4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了建产业项目、建公益事业、建基层组织等工程,全市各乡镇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二)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力实施了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使民营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预计到年末,全市个体和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1197户,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重点企业不断壮大。达利、大成等重点企业规模壮大,产销两旺。德大、皓月等重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整合,生产经营趋于好转。规模以上企业快速增加,已达到110户,实现产值123亿元,同比增长44.7%。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基本结束,银河制药厂、味精厂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稳步推进。
(三)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有效开展了“九个月攻坚战”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吉林德惠第六届绿色食品节,组织参加了“厦洽会”、“东北亚博览会”、“东盟博览会”等重要经贸活动。预计全年引进项目210个,合同引进内资203亿元,实际到位55亿元,合同引进外资8800万美元,实际到位4000万美元。圆满完成了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项目建设成果显著。投资8.9亿元建设了达利新厂区项目、投资2亿元新建了辽丰禽业肉鸡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2亿元完成了都邦药业二期项目等14个超亿元大项目。全市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105个,总投资89.23亿元。
(四)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指导原则,全面加强我市城镇化进程。克服资金紧张等各种困难,着力完成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的同时,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对站街、民族路、豆芽街、文体胡同道路及排水工程,完成了德惠路、东风路、德农路道路维修改造工程,完成了市区排水管网维修、疏通、清淤及道路灌缝、坑槽维修工程。完成了市区街路景点的绿化、彩化任务,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5%。全面加强了供电、供水、供热等监管工作。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农村泥草房改造4000户,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75户,农村老兵住房100户。全市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2万人,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9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城镇低保补助标准有所提升,全年城乡低保补助资金达到3408万元。全年共开发城镇就业岗位7018个,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890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507人。教育、卫生、广电、文化等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实施了寄宿制学校试点建设,整合学校6所,加强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医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启动了市医院异地建设工程,完成了朱城子等6所卫生院建设,22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广播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广电网络整合工作,新增有线电视用户7000户。新建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人防、气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总体看,2008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形势良好。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力不足,刚性支出与可支持财力供需矛盾突出;二是工业生产科技含量低,改造升级任务重,融资难度大;三是招商引资渠道仍需拓宽,质量有待提高;四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尚需加强;五是维持社会稳定仍需做大量细致稳妥的工作,民生工作标准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扭转经济形势关键的一年。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发扬成绩,克服不利因素,抢抓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带来的有利政策,安排部署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根据市委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要求,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2亿元,增长15%;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5亿元、78亿元、7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6:36.8:37.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亿元,增长30%;
——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亿元,增长1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60元以上,增长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6元,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8亿元,增长20%。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中央、省市强农惠农的政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化观念武装农民,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现代农业大市。要积极发展粮食产业。按照我市5年内商品粮增产6亿斤的目标,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扩大高产优质作物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推进瓜菜、果品、烤烟等特色产业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园艺特产业产值要实现15.5亿元,增长6.9%。要稳定发展畜牧业。要稳步推进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培植一批经济效益好,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养殖大户。要不断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升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水平,保障牧业经济稳定安全发展。要加快发展劳务产业。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给农民转移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中介、信息服务、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维权五大体系建设,实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2009年,全市要组织输出劳动力19万人。
(二)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招商兴“六业”。重点围绕食品加工业、玉米加工业、环保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包装业、冶金制造业六大支柱产业,上争下促,外引内培,努力拓宽招商门路,提高招商质量,集中精力上项目,夯实“六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在项目引进上,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项目摆布上,要科学划分功能分区。强化服务要效益。高度重视现有工业企业和新引进项目的生产运营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难题,引导企业加大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实现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产值215亿元,增长2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46亿元,增长19%。强化投资建园区。要注重各方融资,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功能。2009年,完成德惠经济开发区北区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完成米沙子工业集中区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改任务,加快推进1.5平方公里铸造工业园规划建设。强化改革增总量。在继续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过程中遗留问题的基础上,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力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提升城乡管理和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提高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加强卫生、土地、供水、供热、环境等方面的管理。进一步理顺部门、乡镇的管理职能与权限,整合优化城管资源,切实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加强城乡管理,促进城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全面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完善城乡规划,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以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统筹城镇发展条件、城市功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和公共安全等因素,完善区域、城镇和乡村建设等专项规划。拓宽融资渠道,突出重点区域,全力抓好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
(四)多渠道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优化环境建平台。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使民营经济在准入条件、审批程序、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更加宽松、优惠、便捷的服务。通过创造发展条件,搭建服务平台,加速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民营企业要达到1386户,营业收入实现474亿元。创造条件促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国家扩大内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筹措和争取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加快建设信用担保公司,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瓶颈。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打造精品名牌,切实为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
(五)切实抓好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民生工作的新部署,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继续做好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完善规章制度、积极筹措基金、强化基金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时审核报销等措施,不断扩大参保(合)率。继续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和泥草房改造工作。通过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工程进度、加强质量监管等措施,2009年确保完成残疾人危房改造75户和农村泥草房改造5000户。继续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扎实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坚持走以创业促就业的新路子,抓好农民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9年,要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执行政策、提高标准、确保支付为重点,不断提高低保工作水平,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继续加快发展教育。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危房改造,完成改造面积10000平方米和1所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注重薄弱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与教学装备、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人口计生、安全生产、人防等各项工作,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2009年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这是一个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逐步增加的不利因素与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因素并存时期,作为以内需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地区,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远远低于国家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趋利避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2009年的各项工作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