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先后提出了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非民化的“一化带三化”的发展思路,做出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2006年,为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织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2007年,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提出了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千亿增产工程”,即:从2008年起到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实现新增产值1000亿元,总量达到1360亿元的宏伟目标;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并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长发[2008]1号)和《关于贯彻落实长发[2008]1号文件的实施细则》(长办发[2008]24号)两个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2009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力打造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总体设想。纵观近五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每一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清晰,重点明确,认识不断深化,摆位不断提高,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经过五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肉牛、生猪、禽类、鹿业、乳制品、玉米、稻米、食用菌和蔬菜等十大龙型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形成了年加工玉米640万吨、稻米100万吨、生猪1000万头、肉牛70万头、禽类3.5亿只、乳制品40万吨、鹿产品65万盒、食用菌及蔬菜10万吨的能力,涌现出一大批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群体。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2户。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加工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达60多万户,覆盖面达到7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30多万人,增加农民收入20多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成为仅次于汽车工业的名符其实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0年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20家,固定资产达到350亿元,实现产值820亿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达到14.3%。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推进十大加工体系建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打造产业“航母”,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搞好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努力把长春打造成“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发展目标
按照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全力打造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宏伟目标,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预测,结合我市自身发展实际,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递增20%左右。按十大加工体系分解:
1、玉米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100亿元;
2、玉米秸秆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
元;
3、肉牛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4、生猪屠宰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亿
元;
5、禽类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6、乳制品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60亿元;
7、鹿产品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5亿元;
8、稻米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
9、兔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
10、食用菌和蔬菜加工系列: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
50亿元。
(三)重点任务
围绕十大加工体系,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玉米加工。依托大成集团、中粮(榆树)生化集团、吉粮集团、成昌隆等企业,重点发展差别化聚酯、化工醇、赖氨酸、有机醇、聚乳酸等高端系列产品,逐步建成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心,力争形成加工能力1000万吨,产值达到1100亿元,
(2)玉米秸秆加工。依托大成集团、山东泉林纸业有限公司、华能、山东鲁能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非结晶糖、纸浆、各包装盒、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质发电,力争形成加工能力40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
(3)肉牛加工。依托皓月集团、汉德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有机肥、生物制品、皮革(蓝士革、机制革、装饰革)等,力争形成皮革加工能力100万张,有机肥10万吨,产值达到200亿元。
(4)生猪屠宰加工。依托山东金锣、南京雨润、吉林华正、榆树四海等企业,重点发展屠宰、熟食加工、生物制品、饲料等,力争形成加工能力1500万头,产值达到150亿元。
(5)禽类加工(鸡、鸭、鹅等禽类)。依托德大、大连成达、鸿大牧业、德莱鹅业等企业,重点发展屠宰、分割、及熟食制品,力争形成加工能力5亿只,产值达到150亿元。
(6)兔屠宰加工。依托青岛康大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肉兔屠宰、熟食、饲料及皮革加工,力争形成加工能力2000万只,产值达到10亿元。
(7)乳制品加工。依托广泽乳业公司、新高食品公司。重点发展各类奶制品及奶酪,力争形成加工能力60万吨,产值达到60亿元。
(8)鹿产品加工。依托长双鹿业、修正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食品、保健品、生物药加工,力争形成加工能力10万只,产值达到25亿元。
(9)稻米加工。依托上禾米业、松江米业、百顺米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档精制米、稻壳棒、米糠油加工,力争形成加工能力120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
(10)食用菌和蔬菜加工。依托雪国高榕、福建超大、高榕公司、英俊速冻等企业,重点发展食用菌、保鲜蔬菜、速冻蔬菜等,力争形成加工能力食用菌2万吨、蔬菜20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
同时依托卷烟厂、今麦郎饮品、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德大公司、榆树钱酒业、吉科生物、大明生物、北康酿造、达利食品、鼎丰真食品等企业,重点发展烟草业、油料加工、生态食品加工、小食品、优质酒、系列饮料等产品,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转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产值达到105亿元。
三、“十二五”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
长春市城区:重点发展食品、医药、玉米化工行业,建设玉米工业开发区及粮食精细加工、肉类加工、蔬菜加工区,建成食品工业名城。
榆树市: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畜产品加工及酿酒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达到130亿元。
农安县:重点发展生猪、肉鸡、兔等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0亿元。
德惠市:重点发展玉米及玉米秸秆和肉鸡产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80亿元。
九台市:重点发展玉米食品、生猪屠宰和皮革加工产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80亿元。
双阳区:重点发展鹿产品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
四、“十二五”规划推进措施
1、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拼搏,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2、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投资拉动战略
要超前规划谋项目,千方百计引项目,集中力量落项目,落实责任包项目。围绕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坚持一手抓扩大总量,一手抓结构调整,在优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按照“拉长补短”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
3、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实现集群化发展
坚持走园区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重点加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建设步伐,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打造创业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4、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速壮大企业群体
围绕十大加工体系,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的发展方式,带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的建设。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提高其辐射和带动能力。突出抓好“骨干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群,扶持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
5、加快种养基地建设,提供稳定优质原料
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的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加强对重要农产品基地的环境监管,确保其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与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环保、疫情控制、产品销售的监督保障体系。
6、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上寻求更大的突破。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组织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采取委托生产、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
7、加快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
打造从原料生产到企业加工的全程质量安全链条,构建从基地—车间—市场的全程化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紧密结合,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和加入国际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平台。
8、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培育和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通过展会、推介会和媒体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9、完善科技研发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利用我市现有科技资源,引进国内外研发力量,搭建“产、学、研”平台,组建高水平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强化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攻克一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10、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制约瓶颈
按照政府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投入,金融加大支持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多元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采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等措施,多渠道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11、加强信息化服务,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拓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与处理,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建立全市统一构架的农产品招商平台、科技项目对接平台、产品展示平台、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12、注重企业人才培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壮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储备适合企业中长期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人才队伍,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13、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
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加工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向农产品加工业。
14、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可靠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每个环节上。二是强化各级领导班子联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企业,加强与项目建设单位联系,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市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鼎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四是市政府每年对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和龙头企业的业绩进行一次考核,对于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