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纲要之八(建设绿色宜居城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12-03-25 10:20:42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中 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北方绿色宜居城市。 (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科学规划城市总体布局,着力形成多中心、多组团、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引导城市建设协调有序发展。 创新城市的规划理念。更加注重城市规划区域观、战略观、生态观、人文观和政策观,把长春市放在长吉一体化、吉林中部城市群、东北地区、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支点上去定位、去思考、去规划;更加注重城市内部构架的协调、人文内涵的塑造,体现环保、和谐、生态和集约的建设思想。 把握城市的总体风格。围绕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目标,遵循整体建设原则,传承和再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个性。坚持民本优先,着力为百姓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注重精品意识,着力打造每座建筑、每个小区成为城市亮点;强化统筹思维,着力推动单体建筑与城市空间布局、整体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突出特色品味,强化长春六大名城内涵,形成极具特色的城市规划。 发挥规划的调控功能。改变城市空间扩展上的无序性,在不同层次区域的整体框架下,明晰各县(市)区、开发区的空间扩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功能定位。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避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城市病,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居住和消费需求。 加强规划的编制管理。维护规划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在严格执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实行统一规划、分区建设,进一步调动各城区、开发区抓好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节约集约和依法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构建“四环五纵六横八放射”的交通主干路和快速路网,提高次干路和支路密度,加快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建设,确保500万城市人口和100万城市车辆出行通畅。 城市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建设。城市中心区在保持城市风貌不变前提下,加快推进三环路、四环路以及城市主干路重要节点的立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交通枢纽建设,着力建设长春火车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长春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工程,建成集航空、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高效换乘的交通枢纽。 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启动机场快速路、伊通河沿河大道等道路建设,加快建设亚泰大街、台北大街等“两横三纵”快速路、规划建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全程高架快速路,并与三环路、四环路相衔接,形成便捷完善的城市快速路网系统。推进景阳大路、开运街等城市主干路改造和建设,提升道路整体承载能力。 公共交通建设。强化公交优先,增加政府投入,增加公交线路,优化站点布局,提高换乘效率,方便群众出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重点建设轻轨三期、地铁1、2号线等工程,加快形成城市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网络。积极发展汽车公共交通,重点建设公交专用车道和公交智能优先通行系统,实现公共交通快速化、标准化、智能化。到2015年,轨道交通里程超过100公里,公共交通分担率达40%以上。 汽车专用物流通道建设。有序推动汽车物流运输和城市交通分离,着力打通一汽厂区“丁”字路,扩建一汽高速入口,拓宽、改造东风大街、支农大街、蔚山路等承担汽车物流运输功能的主要干道,提高整车和零部件的配送、运输能力。 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加强新建商务综合体的地下停车场建设,在主要商业区和主要干路建设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在城市对外公路出入口、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行政办公、医疗卫生、公园绿地等区域,设置社会停车场。鼓励单位或者个人投资建设有偿公共停车场(库)和立体停车楼。 铁路航空建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长春段建设,筹划西南铁路编组站,建设汽车物流铁路专用线。完成龙嘉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提升航空服务软硬件水平,拓展航线网络,实现省会城市全覆盖,开拓重点热点旅游城市和毗邻国家、地区航线。加大低空空域开发力度,拓展农化作业、森林防火、直升机飞行等应用。到2015年,空港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 (三)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城乡规划,提高能源保障水平,破解生产生活要素瓶颈制约,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供水。结合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水工程的实施,加快建设第五水厂,规划建设第六水厂,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老旧管网全部更新,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到2015年,供水能力达到180万立方米。 排水。全面提升城市特别是低洼地带雨水排放能力,加强排水设施的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地区、地势低洼地区、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桥雨水排除设施的排水标准为3~5年一遇。按照“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原则,增加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建设东南、莲花山、两甲等污水处理厂,到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供电。推进热电一厂、热电三厂二期、华能热电厂二期、东南热电厂建设,加大城区电站(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3座550千伏变电站、9座220千伏变电站、45座66千伏变电站。到2015年,全市年供电能力达到300亿千瓦时。 供热。合理布局供热源点,推进热点联产项目,五年新增5000吨位供热能力。除特殊情况,全部取消小锅炉。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积极推行供热准入制度,着力推进老旧房屋节能改造,大力推广普及热计量。增加政府投入,探索供热体制新模式,切实解决好群众冬季供热问题。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 供气。加大气源引进力度,继续推进俄罗斯、大庆和吉林油田天然气引进工程,加快长春—吉林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完善储气调峰设施和调压站布局,加快高危管线改造和天然气置换煤气建设步伐。到2015年,全市天然气供气达到10亿立方米,城市综合气化率保持在98%左右。 数字长春建设。打造以数字政务、数字商务、数字生活为主要特征,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数字城市。完善城市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以地下管网及城市部件数据库为重点的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平台。推进“三网合一”试点工作,整合信息高速通路应用系统。大力实施“天网工程”,监控探头覆盖城区,加强城乡信息化网络建设。提升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完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建设数字档案馆等公共信息平台。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四)打造绿色生态体系 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绿地化、水系洁净化的要求,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森林城建设。 建设城市绿色生态林系。加快农安、榆树、九台、德惠及城市近郊等地3500公顷的防护林建设,改造更新农田防护林,构筑城市外围绿色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净月潭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石头口门、新立城和莲花山退耕还林工程,提升城市绿肺功能。加强城区主要街道和沿河的林带建设,提高路网绿化水平。 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以建设公园绿地、街路绿地、小区绿地和庭院绿地为重点,优化绿地布局,拓展绿色空间。到2015年,各城区、开发区均建有1-2个大型公园,累计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500公顷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 建设城市生态景观水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市内河流、水库、湖泊和明沟,建设集亲水景观、水岸生态、水质保护、防洪排涝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确保水系充盈。推进生态治水,做好伊通河、南湖、净月等水域建设,连接贯通域内各水系,形成环城“蓝带”,促进水系流动,增加市民亲水空间。 建设湿地生态示范区。实施石头口门和新立城饮用水水源地湿地、波罗湖湿地等7大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健全湿地功能,打造湿地产业,着力加强双阳、净月两大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科学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大中水回用力度,争取纳入国家节水型城市试点。加大废气、废水、废渣治理力度,鼓励出租车、中巴车、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双阳垃圾处理场。建立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机制。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量累计下降1万吨。 (五)推进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把综合整治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加快街路提升改造和标准化商圈建设。改造提升人民大街、新发路等20条精品街路和同志街、亚泰大街等30条标准化街路,提高红旗街、永春路等大型商圈标准化建设水平,着力改善城市面貌。 拆除违法建筑和推进城市靓化。加大拆除违法建筑力度,继续整治户外广告牌匾,着力开展退线还绿、一路一景的绿化彩化精品建设工程,推动城市靓化进程。 加强市容卫生环境整治。着力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市容环境执法和日常监管力度,高标准开展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家庭小区环境净化、美化改造,实现全市卫生环境整治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常态化。 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交通秩序整治,重点治理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创建无障碍城市。提高道路利用率,大面积推广单行线和主干路左转限制。建设智能交通控制中心,逐步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科学规划城市路牌,倡导新城新区数字化命名。推进“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执法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立经营城市理念,引入市场机制,以多元化投资模式从事城市资产的经营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