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稳定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走出具有长春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长春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四县(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增长1倍以上。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严格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合理开发利用黑土地,推行耕地深松整地,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利用效率,着力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和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区。到2015年,粮食生产水平稳定在200亿斤水平,建设30万套标准化储粮仓,提高粮食安全。
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依托种植基础、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大力推进园艺、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基地建设,打造20个特色种植园和5万公顷绿色蔬菜基地。着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努力构建绿色水稻、有机蔬菜、瓜果苗木、经济作物等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
着力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原则,构筑以肉牛、奶牛、肉鹅、肉鸡、生猪、鹿业和兔业七大牧业体系为主的现代畜牧业格局,推行现代养殖模式,推进牧业小区和标准化养殖厂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畜牧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社、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到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大力推进农业水利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入。加快引水灌溉、涝区改造、江河堤防加固、病险水库加固、旱作节水农业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利工程防洪除涝灌溉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着力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和智能粮库,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积极发展面向农业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带动上下游农户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与农业的结合,整合资源信息,建成长春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指导网络平台和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
(三)推进农业制度创新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保持土地承包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创新农村经营模式,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分散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方向转变。
加大农业科技和金融创新步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实现在良种、丰产、节水、防疫和检测等方面的新突破。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和保险制度建设,完善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探索建立市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集约经济,提高比较效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四)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结合各县(市)农业基础,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突出农业特色,提升科技水平,着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明晰主导产业。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鲜明、产业化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提升大宗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对周边地区及其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健全配套设施。着力完善示范区内水、电、路等基础条件配套设施,力争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健全管理服务设施。
完善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农产品集散地。提高粮食仓储水平,优化粮仓布局,推进储粮多元化。增强农产品运输能力,提高公路、铁路运输能力,探索开展江海联运和陆海联运。
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循环农业示范点,实施秸秆还田、气化、固化成型等综合利用工程。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保持土地自我修复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打造若干个长春特色品牌。
(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500个。
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推行农村垃圾三级处理模式,推进规模养殖场( 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建立农村环境管理运行机制,明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到2015年,绿化美化村屯1500个,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全市泥草房改造任务。
加快建设城乡路网。加快推进“农安—德惠—九台—双阳—伊通—公主岭”环线建设,形成半小时经济圈高等级路网;加快推进“松原—榆树—吉林—辽源—四平”环线建设,形成1小时经济圈高速公路网。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着力推进市域内农村道路建设改造步伐,基本实现屯屯通油路。全市城乡道路总里程超过25000公里。
全面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统筹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确保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实行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倾斜。建立教师支农交流制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力争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强化农村文化、体育、科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专栏4:长春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十大重点工程 |
序号 |
工程名称 |
总投资
(亿元) |
主要建设内容 |
推进单位 |
1 |
300万辆汽车整车扩能工程 |
300 |
推进丰越、通用、轿股二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在现有200万辆整车产能基础上,新增100万辆整车产能 |
工信局、西新经济开发区 |
2 |
百万吨玉米化工醇深加工扩能工程 |
100 |
延伸和拉长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千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百万吨化工醇生产能力 |
工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 |
3 |
轨道客车建设工程 |
100 |
加快推进轨道客车园建设,形成1000辆高速动车组、1000辆城轨客车生产能力 |
工信局、绿园区 |
4 |
光电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65 |
推进光电子产业平台、汽车电子工业园、环保低碳工业园建设 |
工信局 |
5 |
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
50 |
推进生物疫苗产业化项目、疫苗生产基地项目、生物柴油项目建设 |
工信局 |
6 |
综合保税区建设工程 |
50 |
建设集口岸通关、出口加工、保税、仓储物流、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保税区 |
商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 |
7 |
中央商务区建设工程 |
300 |
打造集商务、金融、行政办公等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商务商服中心 |
南部都市经济开发区 |
8 |
“菜篮子”推进工程 |
50 |
推进万顷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年产绿色无公害蔬菜10亿公斤 |
农委 |
9 |
文物保护建设工程 |
20 |
推进博物馆、伪满皇宫景区、一五工业遗产保护、长影老厂改造等项目 |
文化局 |
10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程 |
100 |
建设东北亚科技文化创业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光复路文化园、关东文化园等项目 |
文化产业办、文化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