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吉林省实施“长吉图”战略和推进“长吉一体化”的总体构想,统筹谋划全市生产力布局,提高开发效率,引导产业集聚,加强中心城市对县(市)的辐射带动,加大各城区、开发区和县(市)合作力度,加快城市产业向县(市)转移,努力形成长吉一体化务实推进、中心城区与开发区、县城和重点城镇统筹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推进长吉一体化
在着力提升长吉两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长吉北线、长吉中线、长吉南线三条产业带建设,加快长春与吉林市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十个方面的合作,促进汽车、石化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整合,实现长吉两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加快形成长吉经济圈,提高长吉腹地的支撑作用,带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快速发展。
长吉北线。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新城新区建设,重点推进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建设,全力打造玉米化工、装备制造、综合保税、空港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园,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长吉中线。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重点推进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务、度假休闲、山水旅游、文化体育等重点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商务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和观光农业园,构建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
长吉南线。依托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净月生态新城、奢岭特色卫星城和双阳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生态旅游、科技研发、教育文化、资源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净月森林公园、文化印刷产业园和奢岭特色镇,建成环境优良、风貌独特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国内著名的长吉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二)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中心城区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统筹规划与新城新区、城市组团的功能分工、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生态质量、居住条件和管理水平。
1、城市核心区
实施“解密外疏”、优化升级战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着力拆迁危旧住房,大幅提升核心区形象和品质。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文化、教育、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城市核心区原则上不再发展新的工业项目,坚持工业进开发区、进工业集中区,城区原有工业企业加快退城进区步伐。结合各城区行政中心外移,依托产业、人口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城区原有商业区,根据功能定位逐步向特色商圈、特色街路集聚。四环路以内,不再新建大型物流批发市场,原有市场逐步向绕城高速以外区域迁移,按生产力布局向城市周边组团集聚。新城新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统筹规划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减少潮汐交通、钟摆交通问题。
2、三城两区
南部新城。主要发展行政办公、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现代商务、金融保险和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重点建设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和净月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两大功能区,着力打造长春现代服务中心。
北部新城。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和生态居住等业态,重点建设现代仓储物流、综合交通枢纽和北部新城中心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
西部新城。主要发展商务服务、商业居住、餐饮娱乐等业态,重点建设交通枢纽、综合商务和生态居住三大功能区,着力打造西部交通枢纽中心。
西南工业区。依托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园工业集中区、朝阳经济开发区现有基础,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研发、汽车服务、汽车贸易和汽车文化,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聚区。
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统筹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和九台、德惠、宽城、二道等各级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兴隆新城,重点发展玉米化工和光电、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长吉图”的核心区、长吉一体化的先行先试区、“三化”统筹的示范区。
(三)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继续突出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到2015年,开发区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70%,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7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重心由以南区为主向南北互动转变,产业培育由分散型集聚向延伸产业链条集群发展转变。南区大力发展光电、软件、动漫等高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创意与软件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北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和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南区提升、北区壮大步伐。南区实施“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和会展业,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北区大力发展玉米化工、生物医药、光电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玉米化工产业园、生物产业园、装备制造园和兴隆综合保税区等园区,构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贸易和后市场服务,着力建设模具工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动力总成工业园等汽车产业园区,形成汽车产业群,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
净月开发区。依托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务、生态休闲、软件信息、科研教育、影视传媒、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园、影视动漫传媒产业园、光电产业园等园区,构建全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区。
城区开发区。注重专业化、高端化和特色化。朝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物流、汽车电子产业。绿园经济开发区和宽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轨道客车及配套产业,围绕研发、生产、维修、服务等形成轨道客车产业集聚。二道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双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鹿产品深加工产业和文化印刷产业。南关都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行政办公等高端服务业。
县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依托现有基础,提高承载能力,建成制造业转移的主阵地。九台经济开发区,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合作,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加工业、新型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米沙子工业集中区,加强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大力发展冶金、铸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合隆开发区,大力发展轨道客车机械加工业和为城市配套的原材料供应产业。五棵树开发区,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其他县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基础,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
(四)壮大县域经济
着眼于建设中等城市目标,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突出发展工业,促进结构升级。四县(市)五年累计建成工业园区100平方公里,每个县(市)建成2-3个带动能力强、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型龙头企业。
九台。大力发展新能源、农机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建成长吉一体化重要支点城市。
德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低碳产业。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建成全国著名的绿色食品生态城。
农安。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型能源和现代物流产业。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建成新兴工业强县和现代农牧大县。
榆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生产、绿色食品等产业。到2015年城区人口超过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市。
(五)发展重点城镇
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强化产业支撑和载体功能,加快建成一批具有长春特色、吸纳能力强、集聚能力突出的卫星城镇。
推进10个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城镇建设。加强城市周边区域道路、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富锋、西新、合心、兰家、合隆、兴隆山、劝农、卡伦、奢岭、英俊等城镇建设试点,加快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加快20个特色城镇建设。着力打造五棵树、米沙子、刘家、哈拉海、菜园子等工业主导型特色镇,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伏龙泉、龙嘉、岔路口、开安、布海、柴岗等商贸流通主导型特色镇,加快发展现代商服业;打造波泥河、弓棚、齐家、新立城、西营城、东湖等农业主导型特色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太平、合心、巴吉垒、乐山等生态主导型特色镇,重点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