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发展改革>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产业发展篇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11-05-13 14:34:37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  产业发展是长春市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纲要》产业发展部分,贯彻“三化”统筹战略、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战略,科学谋划制定三次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背景分析
  基础情况:
  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369.7亿元,年均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为7.3∶52.5∶40.2,工业主导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750亿元,年均增长26.7%;服务业不断壮大,文化产业、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提高;粮食稳定在85亿公斤水平,养殖业所占比重达到51%。
  问题梳理: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经济总量排名仍然靠后,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不优。各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工业中除汽车产业外,农产品加工和轨道客车产业优势不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现实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实现在副省级城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就要扩大经济总量,调优经济结构。要靠工业和服务业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我市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要努力在壮大汽车产业的同时,改变一枝独秀的局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立足服务全周边3000万人口的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全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体系。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2∶43。
  分解目标:工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多业支撑、品牌闻名、集约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都取得长足发展,长春服务周边城市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公斤水平,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实现路径
  工业——
  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依托一汽集团,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属地生产各类汽车达到300万辆左右,到2015年,汽车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
  建设世界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延伸产业链,重点建设玉米等十大加工体系,培育第二个双千亿元级支柱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城。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00亿元。
  建设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依托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和长客装备公司,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轨道客车研发力度,建成世界级双千辆轨道客车生产和研发基地。到2015年,轨道客车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
  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推动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产值力争达到4000亿元。
  服务业——
  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打造长春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建设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金融业:推动金融业态、融资渠道、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创新,加快建设东北区域性金融创新城市。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现代物流业:围绕汽车、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专用通道,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立足吉林、辐射东北亚区域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房地产业:围绕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规范有序地推进房地产开发。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和利用好耕地,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业科技和金融创新步伐,探索建立市场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强化物质装备,突出农业特色,提升科技水平,着力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村500个。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