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发展改革>东北振兴

长春市重组禽痘病毒抗肿瘤候选药物生产项目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15-09-11 13:40:52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1.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据医学研究表明,经过手术、放、化疗后,患者体内仍残存一些“久经考验”的 肿瘤干细胞,它的生长能力为一般癌细胞的200倍,并更容易发生转移。另外放疗和化疗带有极强的毒副作用,由于患者的身体各部位脏器受到损坏,免疫功能急剧下降,出现了红、白细胞计数失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精神不振、疲倦乏力、焦虑烦躁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放疗和化疗往往是“敌我不分”即在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也杀死大量的正常免疫细胞,这对肿瘤病人本来就脆弱的免疫系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处于人体其他部位的静止细胞和毫克癌便失去监管形成新的癌灶。目前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之所以不能对肿瘤细胞“斩草除根”,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疗法主要针对的是位于肿瘤外周的大多数非增殖细胞,而不能影响到肿瘤内部增殖细胞(肿瘤干细胞),因此治标不治本。本项目所生产的重组禽痘病毒抗肿瘤候选药物,该重组体只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副作用,且其活载体部分仅造成抑瘤必需的流产性感染(只感染不增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技术上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技术和手段,旨在探索抗肿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

  1.1.2 市场前景

  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生存压力的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最早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已有生产品种。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已从无到有,从少品种而发展到系列化生产。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抗肿瘤药物生产企业已发展到近三百余家。《2011中国抗肿瘤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抗肿瘤药物有7大类,160多个品种。国际上公认疗效较好的常用抗肿瘤药物有50-60种。WHO组织公布的常用抗肿瘤药物49个,我国能生产的就达40种以上,占86%以上。目前我国年生产抗肿瘤药物30多吨,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2011中国抗肿瘤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中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抗肿瘤药物销售额达到58.45亿元,比2009年猛增67%,而2005~2011年,抗肿瘤药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亦达到42.7%,抗肿瘤药物成为国内医院用药增速最快的类别。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致死疾病(城镇居民第一大致死疾病)。我国男、女性恶性肿瘤新发病率分别为130.3~305.4/10万人和39.5~248.7/10万人,发病率逐年上升,肺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2011中国抗肿瘤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55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400万。据《2011中国抗肿瘤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未来全球抗癌药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远远超过其他药物的增长率,到2012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将达到800亿美元左右,而“金砖四国”将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抗肿瘤药物市场。本项目所生产的重组禽痘病毒抗肿瘤候选药物,能够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副作用,且其活载体部分仅造成抑瘤必需的流产性感染(只感染不增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于癌症患者,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长春现有制药工业企业83户,其中生物制药企业36户,中药企业21户,化学制药企业22户,医用氧气和药用辅料生产企业4户。另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8户,目前够规模纳入统计的28户。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长春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集群式发展,产业集中度提高;技术支撑体系形成,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医药投资不断增加,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医药出口逐年增加,外向转型开始起步。

  1.1.3 技术分析

  本项目所生产的重组禽痘病毒抗肿瘤候选药物能够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副作用,技术上主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技术和手段,旨在探索抗肿瘤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本项目开展所使用的技术全部为园区内科研机构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存在技术风险问题。

  1.1.4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生物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省“十二五”规划中对医药产业重点提出依托我省生物药科研及人才优势,促进现有疫苗生产技术升级和扩大产能,加快流感病毒疫苗等一批新品种研制及产业化进程,抢占生物医药未来发展制高点。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中已把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结合吉林省及长春市的资源、人才优势以及长春高新区特有的产业特点,在长春高新区长东北核心区内规划了长东北生物与医药科技产业园,着力打造成吉林省生物与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及亚洲最大的生物疫苗产业基地。国家及省、市及产业园区对本项目发展均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2)人才优势

  长春高新区是国内著名的高智力密集区,国内知名的吉林大学、长春光机学院等十几所重点学府都坐落在区内,在校生超过10万人,博士生、硕士生超万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39所国家、省(部)属科研机构、12所设计院、8个计算测试中心和国家设在长春市的11个重点开放实验室也都集中在高新区内,拥有各类人才2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近5万人,仅参与创业的高级人才就达6000人,均占长春市的一半以上。区内科技人员占人口比例达16.6%,科研力量密集,科学仪器设备密集,技术信息情报密集,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密集,是全国著名的高智力密集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理想之地。长春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历史悠久,该领域的产业工人众多。此外,长春高新区为保证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2011年以来,以打造汇聚精英人才的“长白慧谷”为目标,启动了“人才特区”建设,重点实施“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成长”四项计划,每年拿出1亿元进行创新创业扶持,吸引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人才优势明显。

  (3)科研优势

  长春高新区联合驻长“一院四所四校”即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光机所、应化所、生物所、地理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取政府投资拉动、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联合建设占地7平方公里,总投资172亿元的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建设产业孵化区、科研教育区、商住配套区三大功能区。长春高新区集聚了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全日制高校14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科研院所3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9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6个。其中涉及生物与医药产业领域的就有:长春生物制品所、吉大化学学院、吉大药学院、长春中医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等12家科技机构,13个医药方面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医药方面的专业国家级资质检测机构实验室,有10家医药企业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是吉林省科教资源、研发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

  (4)平台优势

  长春高新区发挥研发创新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了九大公共平台。一是实验动物繁育与实验中心;二是基因工程药物中试中心;三是生物酶工程技术中心;四是疫苗研发工程中心;五是药物帅选中心;六是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七是食品药品检验与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八是中药前处理公共平台;九是辐照灭菌装置中心。这九大平台的建设将对完善生物与医药产业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入区投资建厂兴业。此外,高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职能部门以及产业局为相关企业及项目服务,平台优势十分突出。

  (5)产业聚集优势

  长春高新区在新一轮发展战略背景下,为更好的发展生物与医药产业,在长春高新区长东北核心去内规划建设了长东北生物与医药科技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一期启动3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建设生物产业、医药产业和辐照产业等三大基地。高新区将为首期入园项目提供大力度的政策支持。2011长春高新区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实现总产值38亿、利税3.1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1.3%,2011年末统计,高新区有生物及医药类企业176户。其中,医药类企业 127户(含基因工程药),生物技术类企业(含生物医药)49 户。127户医药企业中,制药类生产型企业19户。(其中,基因工程类药企业2户、现代中药类企业7户、西药或化学药类企业10户);医疗器械类生产型企业14户,医用辅料类生产型企业5户,医药研发类企业24户;医药服务销售类企业65户。49户生物技术类企业中,生物制药类企业7户、生物农业类企业4户(含生物食品);研发类企业 34户,经销服务类企业 4户。全区生物医药企业现有生产品种600多个,其中有甲肝疫苗、白介素等一类新药4个、人生长素、干扰素等二类新药11个,胃乐新等中药保护品种17个。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6)基础配套设施优势

  2009年以来,高新区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300亿元,新建道路190公里,南区、长东北核心86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全覆盖,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奇迹。南区绕城高速以里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到位,基本实现“十一通一平”( 水通、电通、路通,电讯、煤气、网络、广播电视、供热、通邮、施工现场的排水及排污畅通和场地平整),达到国内一流城市标准。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的目标,加速推进绿化、美化、亮化等环境建设,整体形成了以长白山自然风光为主,与苏州园林式小品相结合,绿化、园林、灯光、雕塑四位一体的景观特色。基础配套设施优越。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 产品方案及规模

  预计年产200万份,拟购置实验设备50余套。

  1.2.2 建设内容

  本项目规划占地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研发大楼、生产车间等。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详见表1)

  本项目总投资为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6000万元,建设期利息为390万元,流动资金361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本项目正常年份年营业收入10亿元,利润2亿元,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7%,全部投资回收期(税后)为2.5年,投资利润率200%。

  1.4.2 社会评价

  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生存压力的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7万人患肿瘤病,死亡约690万人;仅我国每年就有105万人死于晚期恶性肿瘤犯病。因此寻求有效的肿瘤治疗途径迫在眉睫。本项目所生产的重组禽痘病毒抗肿瘤候选药物,该重组体只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副作用,且其活载体部分仅造成抑瘤必需的流产性感染(只感染不增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项目的实施,不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此外,本项目投资额巨大,项目的实施也会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地区稳定做出一定的贡献。

  1.5 项目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外方投入资金。

  1.7 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高新开发区长东北核心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合作计划书。

  2.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  称: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  址:长春市硅谷大街3333号

  法人代表:孙亚明

  2.2概况: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位于素有“科技城”、“文化城”美誉的长春市西南部,总面积78.6平方公里。

  长春高新区创建了生物医药园、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光电技术产业园、汽车研发园、长春软件园、新材料产业园等众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其中,生物医药园与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有医药企业110户,有13户企业产值超亿元,生产的品种达400多个,在研项目150多项。生物制药企业众多,一大批生物疫苗与基因工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在全市获批准的10个基因工程药物中,高新区有6种。在长春市具备生产能力的26种疫苗产品中,高新区有24种。区内有亚洲最大的疫苗和细胞因子产品生产基地。干扰素栓剂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一。甲肝减毒疫苗销售量占国内市场的40%以上。白介素、人生长素等生物药畅销国内外市场。区内企业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在全国率先进入临床研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作为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吉林)基地的主体园区,目前已有吉林天药、修正药业、晨光药业等企业生产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1个。

  2010年,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均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分别实现2396亿元、2374亿元,是2008年的1.8倍,其中可支配财力突破90亿元,是2008年的25倍。长春市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园区”,打造两万亿经济隆起带;加快推进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商务中心、科技生产资料物流中心,以及长春高新南区的商务体育休闲中心建设,构筑高端服务业集聚区;还将狠抓专业招商,围绕长春高新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北区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奥林匹克公园,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开始定向招商,力争新引进3户世界500强企业和10户央企。

  管委会主任孙亚明,男,1957年8月生,汉族,中共党员,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曾任长春市绿园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绿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绿园区委副书记,绿园区委副书记、区长,宽城区委书记。现任长春市市长助理,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长春市副市级)。2011年7月22日,长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八次会议。会议任命孙亚明为长春市副市长。

  2.3联系方式:

  项目单位联系人:李天刚 

  联系电话:13578712560

  传  真:86-431-85542548

  电子邮箱: lee-66666@163.com

  开发区网址:http://www.chida.gov.cn/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