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长春加快建设开发区形成梯次发展格局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7-01-08 10:07:46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2006年是长春市开发区项目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开发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市开发区在建项目660个,总投资1200亿元,成了拉动全市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了解,2006年,长春市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70多亿元,完成配套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经开区完成投资23亿元,新增配套面积18平方公里,仅玉米工业园区就启动了12平方公里的配套设施建设。空港开发区在3.7平方公里起步区范围内,实现了路、水、电、气、热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竣工。高新区完成了102国道以南水、电气工程建设,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主框架已经形成。汽车产业开发区在17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起步区道路主框架,为集聚汽车产业项目搭建了完善的配套平台。净月经济开发区拓展了南西部的发展空间,“三纵五横”路网铺设和“七通一平”配套能力,使整体区域功能迅速得到提升。
   
  2006年也是长春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的一年。绿园经济开发区完成了1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二道、宽城、九台、双阳,分别在各自的开发区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它省级开发区配套面积,都在1平方公里以上,基本完成了“三年打基础”的阶段性任务。长春市还实施了51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汽周边区域面貌。
   
  继2006年初成立农安工业集中区、在双阳成立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后,近日,长春的米沙子、营城子、绿园西新,又被批准通过为省级开发区,使长春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数量达到了20个,构筑起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个省级开发区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梯次发展的开发区格局。
   
  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拉动下,长春市的城市结构、生产力空间布局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汽车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重要集聚群。在城市的西南方向,围绕一汽及哈大线向南拓展区域,形成了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汽车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推进这个区域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在城市的东北方向,以空港开发区、玉米工业园区、高新区农业产业化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临港工业、玉米工业集聚群,实现了多年来在城市下风头、下水头集中发展工业的愿望,城市西南—东北方向产业轴,已经从规划走向现实。长江路经济开发区的面积,由9.2平方公里扩大到45.2平方公里后,带动了铁北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铁北区域内产业复兴、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环境建设出现了新的起色。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