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沈阳:沈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基本情况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5-08-22 15:00:00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沈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十二届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发改委主任联席会会议资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深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实践,使这一时期成为沈阳经济发展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成为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时期。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40亿元,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0.7%、19.4%、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4.3亿元,增长4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3.2亿元,增长40.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6%;出口总额23.7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5.1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181.5亿元,增长3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增长16.2%。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将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政方针与我市的实际结合起来,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
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企业主辅分离、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改制、问题企业破产等,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子。目前,沈阳市国企改革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为此市里专门成立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国企改革工作,把机床、长白、矿山、鼓风等24户国有大型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加快推进。截至目前,24户重点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客运、矿山、商业银行等18户企业已经完成改制和签署框架协议;煤气、自来水公司的改革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全市纳入省政府考核范围的227户中小企业中,已有206户中小企业完成改制工作,占91%。对1700户厂办大集体职工的安置问题,我们正在争取国家在沈阳进行试点,以彻底解决14万在职职工安置和5万退休职工的生活问题。全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户数达到27万多户,从业人数达到150多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3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3%。今年上半年,全市召开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将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工业立市”方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工业是沈阳振兴的根基和命脉,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关键在工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之后,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促进了工业快速发展。
整合壮大优势产业。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机床集团实施大规模搬迁改造,将机床一、机床三两个分厂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重通过并入水泥机械、锻压机床、电工机械、低压开关等企业组建了4个工业园。沈鼓通过并入水泵和气压机,企业整体迁至经济技术开发区,拉长了优势产品链条。推进沈矿、沈起和凿岩机三个企业的资产整合,以精良资产和科技人才做强优势产品。通过重组、搬迁、改造等一系列措施的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规模正在不断壮大,2005年全市装备制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742.2亿元,增长52.5%。今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37.7亿元增长38.4%。
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借助宝马的世界品牌效应,引进德国伦福德车桥、巴斯夫汽车涂料和美国李尔座椅等宝马配套体系中的著名零部件企业。利用海狮客车、中华轿车等现有的配套市场和区位优势,积极吸引各类汽车零部件企业来沈阳投资建厂,已有韩国云雅万都株式会社汽车空调项目、韩国统一重工株式会社汽车车桥等项目进入沈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依托沈阳庞大的机械加工能力,利用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的产业基础,扩大和新增汽车发动机生产能力。2005年全市汽车产量13.8万辆,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4.7亿元。今年上半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75.6%。其中,汽车整车产量实现11.5万辆,增长78.8%;航天三菱发动机增长1倍。
推进“三个一批”百亿企业建设。即通过对重点优势企业的整合,培育2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通过对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进20个左右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集群;通过对国外的开放,引进2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到目前为止,重点培育20户百亿企业中,机床集团等6户企业发展顺利,可提前实现百亿目标;沈鼓等9户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可在2010年实现百亿目标;沈煤集团等5户企业进入发展规划轨道,有望在2010年实现百亿目标。重点引进20个境外百亿元企业(项目)中,米其林扩产、聚碳酸酯、贝卡尔特
等18个项目在谈,并积极推进。重点规划建设20个百亿产业集群中,已有于洪家具等7个进入发展轨道,有望在2007年达到或初步达到百亿目标,今年有望新增4个产业集群进入重点培育行列并在2008年达到或初步达到百亿目标。
狠抓工业项目不放松。2005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45个,总投资705亿元,当年已竣工投产的项目766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创造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9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沈阳规模以上工业。今年继续以抓工业项目为核心,全市再新开工建设100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投资总额800亿元以上,其中外资项目550个,投资金额达到17亿美元。上半年,全市开工建设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43个,计划总投资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其中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八大产业项目占92%。
构建各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格局。经过近三年的调整,初步形成了“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发展格局。 “东汽”:以大东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西重”:以铁西新区、于洪区、辽中县、新民市为重点,按照由铁西新区辐射西部工业走廊的规划布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学工业区、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等重化工业。“南高”:南部的浑南新区、苏家屯区、东陵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制造、汽车电子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北农”:北部农业高新区、新城子区、法库县、康平县,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深加工等产业。
三、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外资涌入、南资北上的契机,整合资源,全面拉开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2001年启动了120平方公里的浑南大开发;2002年组合了126平方公里的铁西新区,并规划建设了42平方公里的农业高新区;2003年规划了17公里长的中央都市走廊;2004年推出了42公里长的浑河两岸开发,规划启动了190平方公里的棋盘山风景旅游度假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众多的商业机会。
“十一五”规划期间,沈阳将围绕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
建设沈西工业走廊。建设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快建成铁西先进装备制造核心区,发挥合成组装、综合配套优势,以成套化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启动建设占地30平方公里的沈西化学工业区,形成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橡胶制品产业集群。将沈西工业走廊建设成为辽宁重要的工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
开发大浑南地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优先发展软件、芯片、通信网络等IT产业。依托桃仙空港新城建设,开发C系列支线客机、轻型公务机,研制民用、通用飞机发动机,建设我国主要的民用航空整机制造及维修产业基地。统筹规划建设新城区,加快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艺术中心等标志性、功能性重大项目建设,使大浑南地区成为现代化的文体中心、会展中心、航空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制出口基地及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整合沈北地区。建设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及沈阳北部生态新城区。先期启动沈北新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建成东西33公里开发大道,集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开发生物技术、花卉和种苗繁育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拉动全市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隆起带,并逐步向法库、康平延伸,成为东北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优化东部现代旅游休闲度假区。依托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区,建设东北地区风景旅游度假胜地。形成旅游观光带、浑河滨水休闲景观带、“世博园”特色景区、棋盘山休闲度假景区、森林公园景区“两带三区”空间形态和布局结构。
拓展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大都市形象展示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来沈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营销等中心,建设东北地区总部集聚地。深度开发东西“银带”,建成国内最长的水岸生态景观区。
四、坚持发展项目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项目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必须始终抓住项目不放松。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突出工业立市主线,坚持一年一个主题,2003年开展了“项目年”、2004年“环境年”、2005“工业年”,今年是“开放年”,其主题就是以项目为核心,牵动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2003年市政府拿出3亿元,对重点产业项目给予贴息;2004年又拿出1亿元,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项目)给予补贴;2005年结合开展“工业年”活动,又拿出20亿元支持了近150个工业项目,重点发展了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重型机械等重大装备产品及汽车、化工等八大产业,以及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吸引了社会资本300亿注入工业项目建设,拉动银行贷款88亿元,促进企业境外上市融资15亿元,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设立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并与原有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重点支持我市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和构件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发挥浑南国家高新区的龙头作用,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公共平台建设。
加强项目开发策划,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全市通过加快大专院所、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集团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善城市功能、围绕产业发展策划、借用国内外成果等渠道,筹谋策划了一大批项目。2005年全市围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策划出458个拟建重点项目,规划投资总额4568.4亿元。2003年至2005年,全市开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859个,总投资2792.9亿元。通过实施项目经济牵动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提升了中心城市功能,特别是宝马汽车、沈飞日野客车、上海通用一期、东芝电梯、华润压缩机四期、宝钢及鞍钢板材配送中心、沈阳金石豆业、东药VC、普利斯通轮胎、米其林轮胎等一大批项目的竣工投产,为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坚持外向牵动战略,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开放作为第一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2005年制定14条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实施全方位开放和招商引资,全力推进企业、项目与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企业对接,使沈阳正在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创业的热土。2005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亿美元,增长106%。外商投资企业9400余家,美国通用、德国宝马、法国米其林等4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投资兴建63个项目。沈阳已与11个国家的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仅去年来沈访问考察的外宾团组就达924批、 9750人次。外资银行和国际展会取得突破,目前已有韩国韩亚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入驻沈阳,首创安泰寿险公司获得国家保监会批准,成为沈阳市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成功举办了四届“韩国周”,五届“制博会”以及APEC劳动保障国际高层研讨会等大型国际性会议和商贸活动。
今年通过“开放年”活动,全市对外交流更加活跃,招商引资取得了新成果。上半年,共邀请700多位国外嘉宾参加“世园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成功接待了芬兰总理、新加坡政府资政、乌拉圭前总统等政要来沈考察访问,举办了荷兰日、希腊日等10余项对外经贸交流活动。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筹建招商代表处,加大专业招商、中介招商和定向招商力度,促成了一批外资企业项目落户沈阳。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取得了积极进展,新加坡大华银行、香港东亚银行、日本北海道银行已向中国银监会递交申请,拟在沈设立分行及代表处。此外,对内招商引资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项目)1242个,已调入资金167亿元。
对内开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去年4月份,辽宁中部七城市市长签署《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在信息产业、贸易流通、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联合会展、科教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合作。去年七城市首次联合组团赴浙、苏、闽、粤四省招商,两次联合招商共实现签约项目达284项,投资总额521.35亿元。七城市还利用东北投资网,搭建起沈阳经济区招商投资信息平台。
六、坚持创优环境,不断改善城市面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43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治理。植树1900万株,是2000年以前我市林木保有总量的1.5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5%。修建农村公路3665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建设改造城市道路1463条,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3年实施百村环境整治工程,完成整治项目4233个。新建1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座大型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1%和100%,浑河城市段治理成效显著。拆除4000多根烟囱和1800多座锅炉房,大气优良天数由2000年的73天增加到317天。沈阳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正在举办的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从5月1日“世博园”开园,一个月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65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1.8万人次,这个数字打破了国内单个旅游景区月最高接待纪录和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月最高接待纪录。“世园会”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升温和发展。
在软环境方面,以建设北方最佳投资环境为目标,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1229项削减至165项,成为全国大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取消了所有的市本级行政收费项目,铁西新区、浑南新区、辉山农高区实现了“无费区”。通过实行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行政问责制以及“一站式服务”、“政府提速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开展“环境年”活动,促进了沈阳投资软环境的明显改善。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我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沈投资兴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社保、就业、供暖、出行、住房、环境等与百姓利益直接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支撑能力。2005年,全市新增参保人员21.9万人,总计达到148万人,参保率和缴费率同比增长13%和20%;医保参保人员增加到19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17.2万人,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13.49万人;全市城市低保救助对象8.26万户、17.07万人;农村有4.5万户、8.62万贫困人口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民已达184.7万人,参合率高达88.12%。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十五”累计实现城镇劳动力就业107.8万人,再就业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再就业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几年先后投入6亿多元资金,整修了“四塔七寺”,并重点对“一宫两陵”进行了全面的内部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2004年“一宫两陵”被正式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宫两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22所薄弱初中和11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综合改造。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报业、书业等四大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成功地控制了非典、炭疽等重大疫情。
在看到老工业基地振兴起步之年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自身发展潜力相比、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与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和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主导产业不强,县域经济比较薄弱,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