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城市个性特点
近年来,长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创建文明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2005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达1519.9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4.8%,GDP总量五年翻了一番,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跃升第12位。
(一)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
1、快速发展的经济优势。长沙近年来强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快速高效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时期。“十五”时期GDP和工业总产值双双跃上千亿元台阶,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10.3:38.9:50.8调整到2005年的7.4:43.1:49.5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商贸优势更加凸现,现代服务业和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随着“兴工强市、创新先导、以城带乡、文化推动”四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沙经济将出现新的飞跃。
2、城市提升的引力优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适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和“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城市建设取得辉煌成果,“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布局和“六桥三环”的城市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展现了长沙文化底蕴深厚和山川秀美的独特风貌,极大了增强了长沙的吸引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坚实的物质平台。
3、领先发达的科教文化优势。长沙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在科教和文化两个方面,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均具一定地位。长沙总体科教实力在中部仅次于武汉,科技原创能力近年来快速提升,在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优势尤为突出,具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极大潜能,可为长沙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提供坚实支撑;长沙既具灿烂深厚的历史文化,又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文化产业优势,将为长沙发展文化产业和增强城市“软实力”提供强大动力。
4、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长沙既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又是中部经济区的中心极点之一,同时还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金、人才、技术梯度转移到西部,西部地区丰富的经济资源流向东部地区的枢纽,是东部持续向腹地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长沙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中部地区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角色,是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之间的产业转移中心、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散中心。同时,作为长株潭这一中部最具爆发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可以通过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大大增强城市聚集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长沙在区域经济交流合作中提高自身聚集经济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的功能和综合能力。
(二)长沙城市的个性特点
1、长沙是驰誉中外的“历史古城”。早在西周,即有“长沙”之名,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长沙是楚南重镇,秦置“长沙郡”,汉置长沙国,素有“楚汉名城”之称。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长沙历经沧桑,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新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厚的人文积淀著称于世,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漫步长沙,古城遗址、古代墓葬、古刹名寺、古阁亭院等名胜古迹历历在目,随处可见。上世纪70年代以来,长沙陆续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其中尤以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
2、长沙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在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长沙自古就是名贤云集、人文荟萃之地,被誉为“屈贾之乡”、“潇湘洙泗”。历代文人墨客有感于长沙山川之灵秀、民风之淳朴、文化之厚重,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的题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千古诗人屈原、汉赋大家贾谊曾“一为迁客去长沙”,在湘水、沅水之间,留下了无数光耀华夏的杰出诗篇。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传承久远,遗风远播,著名理学家朱熹、张轼在此设坛讲学,创立了全国颇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时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明清以来,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进一步发扬光大,蔚成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秉承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长沙现代文明新的内涵,长沙市特有的文化特色日益彰显,文化大市、休闲之都等城市新名片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逐步形成长沙城市新的特色优势。
3、长沙是英才辈出的“革命圣城”。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曾勇立潮头,独领风骚,英才辈出,成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无数仁人志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路,绘就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涌现了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朱镕基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卓越领导人。秉承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先辈的无畏精神与豪迈气概,确立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这种精神既是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开放胸怀和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长沙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争天下第一的无畏精神的不懈追求,更是长沙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源泉。
4、长沙是得天独厚的“山水洲城”。这里有自然天成的名山,有奔流不息的秀水,有稀世少见的沙洲,有赏之不尽的奇景,风景秀丽,风光如画,自古就以“山水名郡”闻名天下。城内岳麓山巍峨西峙,浏阳河逶迤东来,湘江水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人在城中行,如在画中游。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是休闲、旅游、观光的绝好去处。城乡风景秀美独特,是全国生态市建设试点单位和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5、长沙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城”。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长沙焕发了青春,经济和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长沙是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现与13个国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与158个国家和地区结成了贸易伙伴,世界500强企业有88家在长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城市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第16位,发展竞争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球排名103位,在进入前110位的省会城市中列第5位。
四、长沙城市发展定位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长沙城市发展定位的基本原则
1、战略性原则。准确、科学的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发展和基础,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坐标。要从把握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特点,把握新世纪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的高度,从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我省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层面,将长沙置身于区域发展与竞争的大循环中,科学确定长沙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
2、突出优势原则。城市的特色,犹如城市的灵魂,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城市的比较优势,是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所在。要从长沙的历史文化、地理优势、自然资源、产业优势、自然风光等特色优势出发,把握长沙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以此塑造和形成城市的个性和风格。
3、导向激励原则。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的确定,既不能故步自封、过于低调,也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拔高,必须要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激发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全市人民既对长沙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盼,又能围绕共同的目标,自觉地积极投身长沙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长沙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同时也亲身感受城市的发展进步。
4、阶段性原则。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分不同时期和阶段确定梯次目标,有利于组织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有效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循序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要将城市发展定位的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发展的综合定位、目标定位等方面,分解为若干阶段性目标,以此衡量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5、可持续发展原则。长沙城市发展定位必须立足于长沙的发展基础和实际,充分考虑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此促进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长沙城市发展定位的主要内容
1、综合定位。本着承前启后、保持城市发展战略思路连续性的原则,把握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眼于全面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确定长沙城市发展的综合定位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文明和谐、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2、功能定位
——全国重要的科教创新基地。充分发挥长沙的科技教育基础优势,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巩固和提升我市科技教育在全国乃至国际科教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和市民综合素质;推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有一个大的提升。重点建设国家新材料、生物、软件和数字媒体等三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全国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我市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科技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高度重视加强隆平高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切实利用好“隆平”这个国际品牌,大力建设一批示范性优质、高效农业项目,以此带动全市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高速高效发展,发挥品牌优势,扩大品牌效益。
——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培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家电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科技产业,改造提升食品烟草、建材、纺织服装、花炮等四个传统优势产业,为促进长沙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加速长沙工业化进程而提供有力的支撑。
——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充分发挥长沙服务业贡献大、活力强、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立足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方向,致力于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完善功能,重点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努力建设服务全省、辐射中西部和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商贸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会展中心以及区域性交通通讯枢纽城市。
——区域性文化休闲中心。着力打造中部地区“休闲娱乐之都”。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文化休闲业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科学规划布局,加强文化休闲场馆和人文、自然景点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和自主创新,大力提升我市文化休闲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人气;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形成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机遇,立足于把握中部崛起的时代背景,明确我市率先崛起的战略取向和重点,强化我市加快崛起的措施保障,切实加强我市的战略和对策研究,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做好做实我市的各项工作,力争我市抢得先机,在中部崛起中赢得应有的地位。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对接,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3、目标定位。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率先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力争到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2015年步入工业化中期的高级阶段,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基本建成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上具有一定声誉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4、产业定位。总的是“优一强二提三”,逐步形成具有现代经济特征,二产业优势明显、三产业繁荣发达、一产业优质高效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我市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保持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使得我市产业结构顺利经过二产业大幅增长、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三产业的阶段。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二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步提高,全面提升三产业的发展档次和水平,以此促进二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积极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五、长沙城市发展定位的实现途径
1、加强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的保护利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品牌。一是切实加强保护。将加强历史文物的修缮保护列入制度化、经常化工作,特别重要的必须纳入法制化管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那些屡遭破坏、濒临绝迹或荒废的重点文物景点,采取抢救性措施进行恢复或复制。二是积极发掘利用。将合理利用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与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城市影响、提高城市声誉有机结合起来,对马王堆古汉墓、贾谊故居、岳麓书院以及橘子洲、爱晚亭等重点文物景点,要加大宣传和开发经营力度,以此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个性的长沙名片。三是促进有机结合。在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进程中,将加强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和历史文明特色街巷建设与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加强城市特色标志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近期和中期,重点建设好湘江两岸景观道路、橘子洲、新河三角洲、天心生态新城等一大批重点特色区域和景观,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新火车站、省“一馆三中心”和市“两馆一厅”、湘江综合枢纽、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建筑,凸现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崭新形象和个性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十一五”及更长时期,长沙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投资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保持稳健的投资规模,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的投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综合交通、能源、信息、水利水务等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既要加强对老城区的提质改造,又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加大新区建设,打造一江两岸、生态新城、物流中心等新的城市功能区,增强城市综合配套功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人畜饮水、农村水电、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营造繁荣、舒适、优美的新家园。
4、大力提升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质农业、文化产业四大区域性产业中心。做大,就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产业和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形成若干在中部领先、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产业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特征的领军型、旗舰型企业。做强,就是突出发挥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园区的极核作用,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后劲。做特,就是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自然、科技和文化资源,加速发展独具长沙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走入国际市场的产业知名品牌。
5、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长沙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必须以更新的观念、更开阔的胸襟、更灵活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区域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要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一手抓好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手抓好行政管理、城乡体制和公共事业改革,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力争改革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要在更为宽广的空间来谋求长沙发展,深度推进与泛珠三角、长三角、武汉经济合作区等区域的合作,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同时切实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要素的集聚,把长沙打造成战略投资的洼地、科技人才的高地、创业兴业的福地。
6、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节约土地、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和原材料,加快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提高循环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实施生态市规划,加快建设环城内圈和绕城外圈林带,全面建设城内和城市周边江河风光带,新建一批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和成片绿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江河源头、各类植被、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加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深入实施重点流域、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噪声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控制和工业污染防治。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着手,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