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财政金融发展情况
2003年我市继续贯彻实行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收支状态良好,货币信贷运行平稳,证券市场进一步发挥融资功能。
(一)财政收支与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03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4.8亿元,为预算的110.1%,比上年增长22.3%,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70.9亿元,增长22.3%;上划省收入完成18亿元,增长20.8%;留用收入完成46亿元,增长21.5%。全市财政支出完成85.8亿元,为预算的122.2%,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区级财政支出完成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县(市)财政支出完成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
主要特点:
1、“两税”收入增长较快,拉动财政收入全面超额完成预算。2003年,我市实际组织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4.8亿元,为预算的110.1%,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两税”收入拉动的结果。2003年“两税”收入完成78.1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57.9%。“两税”收入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量的51.6%。
2、受特殊的税源结构影响,地方留用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仍然偏低。由于我市“两税”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近60%,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这三个主要税种的大部分又被中央和省分享,因此地方留用收入十分有限。2003年,留用收入完成46亿元,占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33.2%,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3、市本级和区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县(市)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03年,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区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四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四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分别比市本级和区级低0.5和10.1个百分点。县(市)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受德惠市收入大幅下降的影响,德惠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亿元,比上年下降10.3%。造成德惠市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调整所致。2002年,国家为鼓励和支持出口创汇企业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2002]7号文件,从当年1月1日起出口货物企业执行新的免抵退税办法,而作为德惠市支柱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执行新政策后,从2002年起企业实现的税收不再缴给地方财政,而是直接退给企业。据测算,这一政策使德惠市的财政收入要比上年减少8000万元左右。此外,由于农业税大部分集中在年底前缴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县(市)收入进度。
4、财政支出稳步增长并超额完成了全年支出任务。2003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122.2%,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113.5%,比上年增长18.3%;区级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129.3%,比上年增长25.2%;四县(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134.4%,比上年增长28.5%。县(市)区的支出增长速度高于市本级支出的增长速度。
(二)货币信贷运行基本平稳
2003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加33.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1.4亿元,比上年多增11.7亿元;企业存款余额510.8亿元,比上年少增52.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29.6亿元,同比多增6亿元。
主要特点:
1、储蓄存款增势强劲。一是受家庭和个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影响而增强居民的储蓄意愿;二是由于居民缺少投资渠道,闲置资金多以储蓄状态存在;三是居民收入增加和股市回流资金也造成了储蓄存款的增加;四是各金融机构增加新储蓄品种,以及采取各项优质服务也促进了储蓄增加。
2、货币信贷保持较高的增势。一是加大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贷款投入力度,全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610.4亿元,同比多增2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余额427.1亿元,同比多增加7亿元;二是个人消费信贷继续增加,全市个人消费贷款额达88.5亿元,同比多增加6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81.4亿元,同比多增2亿元;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7.1亿元,同比多增4亿元。新增部分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增加;三是贷款投向集中,主要有一汽集团、德大、大成、一汽富奥、一汽轿车等大行业、大集团;四是在信贷区域布局上,加强了重点信贷营销,各金融机构贷款重点向各开发区倾斜;五是在产业和行业选择上,重点向有偿还能力、科技含量高、效益好、高附加值的国债贴息产业倾斜;六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贷款还是相对较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16.7亿元,比上年多增1.6亿元。
二、2004年财政金融工作要点
(一)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整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对地方建设的调控能力
一是按国家要求,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和壮大地方财源建设,大力发展能提高地方留用收入的产业和行业。 二是适当增加预算内投资,保持合理的公共投资规模。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政府公共投资资金来源,使政府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制,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抓紧清理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做好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工作,以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适时完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并轨,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步伐。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重点保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扩大就业、保障低收入群体等方面的支出需要。增加对“三农”的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新增收入优先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农村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财政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五是用好国债资金,增加对公共卫生、农村基础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支持,促进再就业,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在建国债项目完工。
(二)努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对信贷结构的调控,发挥产业信贷政策的作用。合理引导当前增长较快的房地产信贷和汽车信贷。在规范的基础上,扩大个人消费信贷。继续办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满足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二是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适度扩大贷款投放,争取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规模,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投入力度,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争取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机构。四是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抓住国家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出台的契机,改革企业债券发行审批方式,完善企业债券管理体制;适当增加效益好、确有偿还能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五是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执笔:庞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