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长春加快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长吉图”战略、推进长吉一体化,统筹“三化”发展、实施“三动”战略,建设宜居城市、着力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把握时代特征,立足长春实际,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立足新阶段,把握未来发展新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载体,积极实施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县域突破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动城区、开发区、县域“三大板块”建设,进一步壮大“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五大重点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29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05%,年均增长15.1%,是“十五”末期的2倍;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是“十五”末期的2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750.8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15%,年均增长26.7%,是“十五”末期的3.4倍;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3.4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76%,年均增长25%,是“十五”末期的3.1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近万亿,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83%,年均增长35%,是“十五”期间的4.5倍。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由10.7:46.8:42.5调整到7.5:51.8:40.7。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六大重点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5%,其中汽车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70.4%下降到64.5%;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8.8%提高到44%。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由28%提高到55%。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三城两区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5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近12平方公里。成功组建汽车产业开发区,使之成为全国专业化服务汽车产业的首创区;建立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成为了落实“长吉图”战略和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引擎。龙嘉国际机场、轻轨一二期、四环路、大连陆路干港、亚泰大街改造等150项城建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是“十五”末期的1.3倍;发电能力达到215亿千瓦时,是“十五”末期的3.8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是“十五”末期7.5倍;城市综合气化率98%,比“十五”末期提高2.1个百分点;热化率达80%,比“十五”末期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平方米,比“十五”末期增加3.6平方米。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形成常态机制。开放水平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32.2亿美元,年均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102.2亿美元,年均增长18%,外商在长投资企业达到3700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4家,五年新增14户,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64%以上,其中,市直四大开发区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47%、51%和64.7%。
社会建设再上新水平。改善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好100件左右民生实事。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9.8%。五年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拆除棚户区120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住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500万平方米,80万人改善住房条件。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向全覆盖迈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消防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城市安全能力明显加强。
专栏1:长春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2005年
实 际 |
规划目标 |
实现情况 |
2010年 |
年 均
增长% |
2010年
预 计 |
年 均
增长%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675 |
3200 |
13 |
3329 |
15.1 |
2 |
人均GDP(美元) |
2805 |
5000 |
16 |
6000 |
18 |
3 |
全口径财政收入(亿元) |
184.8 |
320 |
13 |
563.4 |
25 |
4 |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1712 |
5000 |
20 |
5750.8 |
26.7 |
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650 |
1620 |
20 |
3001.5 |
35 |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600 |
1060 |
12 |
1286.8 |
16.5 |
7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44 |
90 |
16 |
132.2 |
24 |
8 |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11.7 |
30 |
20 |
26.7 |
18 |
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0065 |
15500 |
9 |
17921.9 |
12 |
10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4180 |
6000 |
7 |
6665 |
9.8 |
11 |
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
0.7807 |
0.6088 |
— |
0.6088 |
— |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会出现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但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规模、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二五”时期实现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继续加大支持东北振兴的力度、“长吉图”战略全面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将长春定位为吉林省重点开发区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均GDP将迈向6000-10000美元区间,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需求强劲,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大动力。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很突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伴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将进入矛盾凸现期,要素供给更加紧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总体看,我市目前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牢牢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环节,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两型”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动力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三化”统筹,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推进富民工程,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