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发展改革>服务业

关于发展服务经济的一些看法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12-07-28 11:52:03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服务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们要顺应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把发展服务经济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一、发展服务经济,加快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维克多·富克斯最早提出服务经济的概念,并将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50%,作为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判断依据。此后,有些学者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应该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是否超过60%。目前,我们采用较多的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这一标准。
所谓服务经济时代,一个重要表现是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从发展服务经济到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需要经历一个服务经济逐步成长发育的过程。“十二五”规划要求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本质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经济在特大城市实现率先突破,加快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进程。
当前我国离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发展服务经济同样遥不可及。我国如果指望待将来踏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大门后再来发展服务经济,不仅为时过晚,还会错失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服务经济,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加快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积蓄能量,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任务。
二、创造服务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
发展服务经济,不仅要有紧迫感,更要注意顺应规律。综观当今世界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服务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提高GDP或就业占比等数量指标,更要注意培育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式。
1.健全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
服务经济首先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服务经济的活力所在。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度的顾客导向性。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最终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结构升级,导致居民或社会的消费需求日益分化和多样化。随着分工分业的深化,社会生产对中间服务的投入需求迅速扩张并加快分化。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及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关系日益深化与复杂。尤其是服务经济达到较高水平进入体验经济阶段后,注重通过服务消费的个性化体验达到价值增值。服务经济的运行要适应社会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变化,必须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的要素投入结构,也为服务经济保持创新驱动的特征提供了基础。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不仅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还包括业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和经营方式的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在服务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活力。因此,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引导创新要素的凝聚和优化组合,增强企业、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放在优先地位,完善相关支持政策。
2.培育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在服务经济中,由于知识、科技、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作用迅速凸显,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和利用创新资源,提高服务经济的发展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区域经济之间、国别经济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点日益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因此,按照提升自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形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也有利于更好地分享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服务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模式,开拓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和服务经济的发展空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还有利于激发各种主体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创新能力,为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推动服务业和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发展服务经济,开放包容不仅表现在对外,对内开放包容同样重要。
3.倡导专业分工和产业融合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其相对地位不断提升,也是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结果。
服务经济的创新驱动与分工深化,实际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又为进一步深化分工和专业化创造了条件。分工和专业化,还有利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凝聚和升级。因此,服务经济是典型的分工导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必须把引导分工和专业化放在突出位置,鼓励企业在分工基础上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网络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分工深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之间的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产业服务化与服务产业化互动发展,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深入推进,服务经济的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其功能逐步提升。因此,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也应是引导产业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借此为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创造条件。
4.推进产业的网络化和集群化
服务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创新驱动与分工导向,必须以拓展网络效应、增强整体功能为前提。因此,在发展服务经济中,不仅要注意培育创新能力,深化社会分工;还要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和合作,注重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体系的整合,借此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强化网络效应。
现代服务业具有典型的高集群性特征。就总体而言,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聚集的趋势明显强于现代制造业。因此,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往往主要聚集于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大都市的中心商务区。在现代服务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服务经济中,发展服务经济应该优先注重引导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注意发挥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的作用,注意培育城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区。借此,一方面,更好地凝聚创新资源,培育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效应,推进服务经济的深度分工和融合,强化产业关联。
5.提升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服务经济中主导作用的强化,服务业乃至产业结构的升级,往往是同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信息化同步推进的。
在服务经济中,知识、科技、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凝聚和要素结构的升级,甚至服务业功能的提升,往往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与引领。甚至经济的服务化与服务的信息化,往往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信息化作用的不断深化,不仅可以对发挥服务经济的创新驱动效应、开放包容效应、分工和融合效应,发挥重要的“乘数”作用;还为服务经济的网络化和集群化提供了降低成本与风险,增强功能的平台与手段。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高创新性、高复杂性、高网络化、高集群化、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含量等特点,决定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及其特色功能区,往往是现代服务业的良好载体。在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先支持信息化、城市化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
6.强化改革的动力支撑
发展服务业,完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由于服务业改革严重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比较突出,要培育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经济,必须把加快体制改革放在优先地位。这种改革不仅包括企业等微观层面,还包括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政府监管制度、非营利组织运行制度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为促进服务业与三次产业融合互动,也需要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
服务经济相对于工业经济或农业经济,是具有本质不同的发展方式,其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多样。因此,服务经济的运行要求在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进制度的弹性化,为倡导创新驱动、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为创新要素更好地生成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服务经济的发展,也要求通过制度的弹性化,为推进专业分工和产业融合,推进经济的网络化和集群化,提供有效机制,帮助其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推进制度的弹性化,不仅要求强化改革的动力作用,还要求转型深化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方式。当然,推进制度的弹性化,不等于推进制度的随意化,弹性化的前提是有利于创新要素的生成、优化组合及其功能发挥。
此外,服务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顾客参与性和生产、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特点,决定了服务品具有较强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服务质量如何,消费者或购买者很难通过外观等因素预先感知。因此,结合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培育“诚信化”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