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产业升级为目标,通过规划引导、项目支撑、龙头带动、开放促进、政策扶持等措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全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一、2010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一)服务业总量继续扩大
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356.4 亿元,同比增长1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7%。社会消费品总额完成1286.8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年实现服务业投资1539亿元,同比增长38%以上,占全部投资总额的50%以上。服务业地税税收实现107亿元,同比增长26%,对地方财力贡献不断加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14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
(二)服务业重点行业保持稳步增长
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兴业银行、华夏银行落户长春,吉林银行大连分行开业。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2家,上市公司19家,保险公司21家,金融总量和金融机构数量正在稳步增长。201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01亿,同比增长10.1%。
物流业呈加快发展态势。物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市形成了以5个市级商贸中心、6个区域性商贸中心、273个社区商业网络体系和8条特色商业街、5个环城物流集散节点组成的流通业空间布局。汽车物流园区、二道综合物流园区、长江路开发区物流园区进一步完善。全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33.2亿元,同比增长16.6%,总量占GDP比重7%左右。
科技服务业继续增长。201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生产总值实现57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信息服务业收入实现223亿元,其中,电信及计算机服务业138亿元,增长15%。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30.8%。软件企业累计认定309家。服务外包业有所突破,鸿达公司“国家人口和身份证”项目,合同金额达7亿美元,目前正在顺利推进。园区集聚活力继续增强。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现已引进20余户动漫游戏企业入住,入住率达到90%以上。
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23%,接待国内外游客2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5%。开工建设了长春国际汽车公园、中信农博园、长春科技文化中心综合馆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和回龙河温泉度假山庄、关东文化园、嘉莱宝航空运动俱乐部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会展经济已见成效,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50项以上,会展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实现215亿元,增长20%以上。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9%。中介组织迅速发展,到2010年底,我市共有各类中介组织5355家,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
(三)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实现销售额334.5亿元,同比增长26.2%,欧亚、卓展、长百大楼、亚泰富苑等多家限上企业零售额增幅达到了16%以上。随着“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农村消费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市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0%,比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消费层次继续提升。全市汽车销售保持34%以上的增长态势,文化用品销售同比增长14%。
(四)服务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10年,我市服务业完成投资1539亿元,同比增长3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以上。在建3000万以上服务业项目共计948个,完成年度投资131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73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续建项目218个,完成投资513.8亿元。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长春红旗街万达广场、吉林省正茂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吉林省隆源农资物流园等综合体及批发市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佳泰帝景城、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生活广场及长春国际工业品交易中心一期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17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
目前看,全市服务业发展形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我市服务业总量近几年虽然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量仅高于厦门,排在第14位,总量仅是广州的五分之一。服务业占GDP比重在东北四市中居末位。服务业总量及比重偏低,影响了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我市“工业兴市”战略的有效实施,工业经济出现了高增长发展态势,但与之配套的研发、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有待迅速提升。三是现代服务业产业化、集聚化程度不高。目前看,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带动,产业化不足,企业分散,没有形成行业集聚发展效应。
二、2011年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这些政策措施将会为我市服务业大发展,提供新机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比上年增长15%左右。
2011年我市服务业发展总的思路是:要突出重点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载体建设,以发展增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为重点,加快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全力打造辐射周边3000万人口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总体发展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620亿元,同比增长15%;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左右;
——服务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力争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重点行业目标
——物流业。要强化物流载体建设,发挥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物流业增加值力争增长16%以上,全年新增物流企业120户。
——金融业。要大力引进域内外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培育股权、产权等要素市场。全年力争域内新增2家以上股份制银行、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0家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
——文化产业。要落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动漫、创意、出版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全年完成3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商贸流通业。要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年内,10个大型商务综合体全部开工建设,滚动实施的20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力争15个市场建成投入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左右。
——旅游会展业。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放大展会效应、打造品牌。全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420亿元,增长20%; 举办各类展会180项以上,会展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信息、科技服务业。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动漫和网游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聚集。大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信息、科技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重点工作安排:
1、抓好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在统筹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国家进出口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长春,支持高新区进入股权转让代办试点园区,规划建设南部新城金融总部基地,规划启动长东北金融先行先试区和净月金融科技创新区建设,力争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全面启动六大物流集中区建设,加快引进项目和企业;强化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物流体系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全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70亿元。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娱乐和创意、现代传媒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会展业,培育重要展会和品牌展会,办好汽博会、长春电影节、书博会、创业就业博览会及农博会等重点展会,力争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扶持一批重点科技企业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一批重大高科技研发项目落户长春,支持启明软件园、高新创业孵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8%左右。
2、抓好服务业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构建“两核、四向、十区”服务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服务业核心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规划建设南部新城和净月西部新城的服务业核心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区服务业向城市东部、东南、西部和正南四个方向集聚发展。加快完善长吉一体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进设计研发、商贸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身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
3、抓好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三大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建设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明年起着手规划建设净月文化产业集中区、南部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莲花山生态服务业集聚区、宽城环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知和国际动漫产业园、亚奇物流园等规模较大、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二是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编制服务业重大项目年度推进计划,从明年起全市每年滚动推进5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三是抓好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发展。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营业收入过十亿、百亿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启动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年内新增5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
4、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国家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全力推进净月试点区建设,建立以服务业支撑低碳生态新城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把净月开发区建设成低碳服务业示范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推动其它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创新试点。支持朝阳、南关等以服务业为主的老城区开展生活服务业发展方式创新试点。支持经开、高新等以工业为主的开发区开展建设生产服务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支持榆树、德惠、九台、双阳开展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围绕农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科技、营销、信息、金融和技能培训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5、抓好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配合统计部门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建立服务业基础数据库,创建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以便及时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宏观管理和企业经营提供准确信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改进和完善部门统计调查方法,建立部门全行业统计制度,建立完整的、能够全面反映发展现状的统计监测体系;要加强统计工作衔接,保障工作渠道的畅通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