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暖房子”工程牵百姓冷暖系城市发展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11-11-07 10:29:07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中 小】10月25日是长春市正式开始供暖第一天,南关区自由社区王斌生老人家里暖洋洋的,连阳台都达到了19摄氏度。“再也不用去儿子家‘猫冬’了”,71岁的王斌生高兴地说,“‘暖房子”工程不仅让我家的温度高了,还让小区环境美了,房子升值了。”
“暖房子”工程是吉林省针对北方城市冬季供热问题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介绍说:“省委提出要把握‘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而‘暖房子’工程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项工程既与国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紧密相关,又直接关系百姓冷暖。可以说,一头牵着发展,一头牵着民生。”他还反复强调,长春实施“暖房子”工程,要在“落实”上下工夫,尽量多做一些,多完成一些任务。
大投入:争当“暖房子”排头兵
长春市是吉林省第一批启动“暖房子”工程建设的城市。为了推动“暖房子”建设,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一线督导,并与市建委、公用局等部门一起研究具体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长春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暖房子”投入。据了解,两年来长春市“暖房子”工程累计投入28亿元,新建热源6000多吨,新增热源相当于现有供热能力的一半;完成既有建筑改造1700万平方米,占全市既有建筑面积的十分之一;完成老旧管网改造近700公里,占需要改造管网的五分之一;全市受益人口27万户,80多万人,占全市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无论是投入的力度还是受益面的广度,在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北方城市中,长春都位于前列。
如今,“暖房子”在长春市已经成了一个“热词”。市民们见面打招呼时唠的最多的是“你家暖和吗”、“做没做‘暖房子’”……建委主任接待群众上访时,被最多问到的问题是:“‘暖房子’什么时候才能改到我家?”
新思维:打造“暖房子”系统工程
“我们在‘暖房子’改造中不是简单贴层苯板、刷一刷漆,而是创造性地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老旧散小区环境改善、城市综合治理和文明城建设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省委决策能够在长春得到率先落实、深入落实。”高广滨说。
长春市将“暖房子”改造与30个老旧散小区整治相结合,缩小和弥合新老小区在生活环境上的差异,提升居民的尊严和幸福感。长春市东岭解困小区经过“暖房子”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居民们不愿再叫“解困小区”,要求改名为“达顺小区”。
长春市把“暖房子”改造与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精品街路改造相结合,统一规划和设计,彰显区域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居住在一汽厂区的人们发现,经过“暖房子”改造后的创业大街,红墙灰瓦坡屋顶,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汽车城的风貌。
长春市还把“暖房子”工程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使市民养成爱护家园、爱护城市的良好行为习惯。
经过两年的实践,长春“暖房子”改造综合效果明显,体现为“一升、一降、一美、一高、一近”。“一升”即改造后居民室内温度普遍提高3至5摄氏度;“一降”即能耗下降,仅去年一个冬天,全市供热企业就节约能耗40%左右,冬季粉尘排放量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美”即美化了市容环境,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高”即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长春市已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一近”即拉近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距离。一些干部说,“暖房子”改造后老百姓对供暖的投诉明显少了,看干部的眼神都变得“热乎”了。
建机制:让“暖房子”可持续
“去年是‘冒蒙’干,今年有设计,有造型,越来越有章法。”搞了两年“暖房子”,长春市绿园区住房保障和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主任闫海对其中变化深有体会。
长春市“暖房子”工程不仅在改造建设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管理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长春市政府秘书长桂广礼介绍说,经过两年的探索,长春市“暖房子”建设正在走向常态化、科学化、市场化。
工程由粗放型转向更加集约,在注重规划设计的同时,也注重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同时管理运作更加高效,真正做到了在解决历史欠账的同时不欠新账,“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长春市建委主任崔国光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暖房子’工程质量。特别是针对群众比较关心的防火安全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全部采用B1级苯板,涂料采用先进的质感仿砖涂料。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街道包施工片、社区包施工段、市民义务监督员包具体楼栋的监管体系,市民参与监督工程质量的热情十分高涨。”
据了解,长春市“暖房子”改造还要持续3年,每年以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速度,把全市3000多万平方米不节能建筑全部改造一遍,同时加上热源建设和水电气热等管网改造,预计投入资金近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