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局和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进出口数据持续下滑,其中对欧盟出口负增长;工业增加值虽然维持正增长,但增速明显下滑;4月份银行业贷款增长量不足7000亿元,远远低于预期,反映出银行业缺乏贷款意愿,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
5月12日晚,我国存准率终于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对于此次“降准”,市场反应也比较消极:A股冲高回落,全球市场的风险货币也高开低走,再创新低。
从下调的幅度和选择时机看,还是能看出这段时间央行谨慎的特征:一方面,宏观数据疲软需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宽松通道,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从欧美日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热钱流入不减,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压力也不减,货币超发仍存在冲击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危险。这也就是前一段时间暴露出来的实体经济“钱荒”和虚拟经济“钱流”同时存在的问题。此次下调释放出来的4200亿资金只是冲销掉4月存款减少的规模,而并没有促成眼下银行总量上放贷能力的提高。为此,央行此次的“降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宽松。
当前实体经济的景气度处于下降通道,阻止这种惯性的下行,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同时微调。从央行的角度看,引导市场预期进入到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保增长、促就业的阶段可能性正在加大。因此,预计年内还会下调1-2次的存准率,同时利率下调、甚至再次回到“负利率”的可能性也在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