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长春市金融业发展平稳运行,金融机构认真落实各项调控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一、货币信贷运行总体情况
截止2011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619.05亿元,比年初增加583.52亿元,同比增长11.47%,较全年最低增速(4月份)提升7.6个百分点,存款增长出现明显回升势头。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68.23亿元,同比增长11.69%,比年初增加588.11亿元。从存款内部结构上看,单位存款降幅稍大,期末余额2852.8亿元,比年初新增217.9亿元,仅为去年同期增量的49.2%;个人存款增长平稳,期末余额2380.2亿元,比年初增加293.5亿元,同比多增68.2亿元,同比增长14.6%。各项存款回归常态运行。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50.95亿元,比年初增加702.11亿元,同比增长15.22%。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4.26个百分点,但较7月份最低点提高1.79个百分点,仅次于11月份居第二高位。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55.96亿元,同比增长14.63%,比年初增加666.43亿元。1-12月,各项贷款新增702.11亿元,同比少增58.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533.05亿元,占全部新增额的75.9%,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但主导信贷投放的低位没有改变,对于前期项目建设和新开工项目还是给予了较好的资金保障。票据融资较为活跃,2011年末,全市票据融资余额121.4亿元,比年初新增58.6亿元,同比多增153.2亿元,同比增长92.3%;短期贷款出现明显收缩。2011年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1316.8亿元,较年初增加95.9亿元,同比少增100.6亿元,同比增长9.57%,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总体来说,金融机构同比15.27%的贷款投放增速与GDP全年预计增速15.2%基本相当,较好的支撑了我市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25.4亿元,比上年增加24.2%,占GDP的3.1%。截止2011年底,长春市银行类金融机构达到24家,于2011年开业的有南关惠民村镇银行、盛京银行长春分行、华夏银行长春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光大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盛京银行、韩亚银行分别在长开设了分行,其中外资银行1家。
二、其他金融业发展情况
截止2011年末,我市共有证券公司23家,设营业部91家,资金账户(含基金)总数167.32万个,A股和基金交易额5546.66亿元,同比下降33.69%。2011年,上市公司亚泰集团、中科英华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和中期票据融资达32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增长较快,全年新引进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27家,其中管理公司11家,基金公司16家。共有19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当年新增开业11家,注册资本金达6.6亿元。共有25家保险机构在长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中国人保财产、中国平安财险、中国太平洋财险、大地财险、天安财险、都邦财险、安邦财险、阳光财险、华安财险、安盟财险等10家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平安寿险、中国太平洋寿险、泰康人寿保险、新华人寿保险、平安养老保险、太平人寿保险、生命人寿保险、英大泰和保险、人民人寿保险、人保健康保险、合众人寿保险、阳光人寿保险、安邦人寿等14家寿险公司,以及安华农业保险公司。2011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4.43亿元,比上年增加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53亿元,比上年增加19.2%;人身险保费收入51.9亿元,比上年增加4.12%。期货公司4家,设营业部17家。
三、金融业发展特点
(一)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仍是信贷投放的主力军。
从行际贷款来看,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是全市信贷投放的主力军。1—12月份,政策性银行新增贷款242.6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17.6亿元,两者共计增加贷款460.3亿元,占全市贷款投放量的65.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分别新增贷款122.5亿元和110.9亿元,占全市贷款的17.4%和15.8%。与上年相比,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同比多增较多,分别多增113.9亿元和41.8亿元,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同比少增129.5亿元和81.7亿元。
(二)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制造业、中小企业、民生领域贷款大幅增加。1、积极支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贷款新增285.6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0.7%,重点投向了长春市轻轨三期、水务集团膜下灌溉等大项目。2、积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全市单位经营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合计新增131.5亿元,同比多增44.4亿元,上半年企业经营贷款投放较少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3、积极支持居民扩大消费。截止2011年,全市个人消费贷款新增116.4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14.8%。4、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1—12月,全市新增企业贷款202.9亿元,其中,新增中小型企业贷款107.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2.8%。
(三) 企业上市推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1、搞好培训。全年组织60多户企业,200多人次参加培训。3月初与吉林证监局合作,邀请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为我市拟上市公司进行国内证券市场相关知识要求培训。全市近50户左右的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董事会秘书等100多人参加。5月份组织我市40户左右企业参加省金融办组织的上市培训。
2、做好督促指导,拟上市企业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拟上市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上市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吉视传媒、迪瑞医疗上市申报材料在年初上报到中国证监会。12月初,吉视传媒成功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会,将于2012年2月在上交所主板挂牌。鸿达信息、东师理想、宇光能源、星月时尚、博超汽车、普华制药等公司已在吉林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
3、做好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协调工作。对鸿达信息、金豆座椅、卓展集团等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协调和沟通,帮助解决问题。
4、宇光能源、金豆座椅、卓展集团、新金享冷弯公司等企业已进入省上市百户工程名单,享受省相关扶持政策。
(四)积极推进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引进,加快吉林股权交易所建设
积极与国内外投资基金联系合作,帮助企业与基金搞好对接和洽谈,为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做好服务。全年新引进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公司27家。做好各项软硬件建设,积极进行股交所设立意义和相关规则要求的宣传发动工作,对拟挂牌企业筛选,与省金融、长春产权交易中心等部门合作,共同做好吉林股权交易所的制度设计、挂牌筹备等工作,为股权托管、转让等做好安排。
(五)积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和规范工作
严格审核,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截止12月末,我市城区共有19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经营,注册资本金6.6亿元。加强监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运营。每两月召开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各公司搞好规范运营。同时,努力搞好服务,积极扩大宣传。通过一系列的的举措有效提高了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小微企业、回报社会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