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8-12-01 10:10:00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中 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既是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也是生产关系的最佳结合。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同时,因其用现代工业管理办法来管理农业,所以,农业产业化也是农业工业化。
从吉林省的情况看,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从项目选择角度看,基本都是依托当地资源,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立足资源、开发资源的特点。二是从建设质量看,设计水平、设备档次、加工能力和施工质量都是比较高的,体现了高起点、先进性的要求。三是从市场销售情况看,由于企业对市场的开发都比较重视,边生产边开发、未生产先开发,使市场需求的拉力不断增强,展现了市场需求广阔的前景。四是从产业格局看,目前已经形成了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基本形成了“大龙统领牵动、群龙竞相发展”的格局,展示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五是从组织领导上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体现了务求全胜、势必成功的魄力和决心。
根据近些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产业绝不是产业化,产业化也不是一般地指具体产业。首先,产业属于生产的范畴,而产业化属于生产方式的范畴,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生产内容上看,产业大体上按传统说法就是农、林、牧、副、渔;产业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突出在“化”字上,体现在“化”字上就是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它不是简单的产业相加,而是贸工农一体有机地结合,科学地结合。
第二,龙头与基地的关系。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联合的关系,是一种利益的联合。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及分配的合理化,是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产业化的生命线。因此,必须遵循互惠互利、均衡获利的原则。这里边的关键是要解决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资产连结。就是龙头与农户之间要在资产方面建立起联系,以资产为纽带,把农户与企业的兴衰连在一起。农户可以用资金、或农产品、或耕地等资本入股,与企业建立紧密关系。二是供求衔接。企业需要什么原料,农户就生产什么原料;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按需生产,供需直接见面。三是价格保护。农民把产品作为资本投入了,保护了龙头企业的价格;龙头企业经营好了,又保护了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保护型经济。四是利益共享。企业经营形势好时,要把一部分利润通过分红或其它形式返还给农户,作为对投资者的一种补偿。五是风险共担。市场发生了变化,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或出现亏损,农户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共渡难关。
第三,开发和开放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要转换经营机制。开放是为了引进我们没有的,开发我们的资源。我们不仅缺资金,而且还缺技术、缺人才。不要一说引进,就只盯在资金上。资金固然重要,但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人才更重要。所以,一定要注意抓综合引进,要一步到位。现在全国各地发展的愿望都很强烈,资源开发的潜力也非常大,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开发的手段,开发的能力不足。所以要开放,通过开放引进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开发也包括市场开拓。
第四,资金运筹与资本运营的关系。搞开发、上项目、求发展,不能把眼睛只盯在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上。要搞好资本运营。这是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停滞的把它激活,闲置的把它变卖,让所有的资产都流动起来、运动起来,在流动中不仅能保值,而且能够增值。资本运营搞好了,没有钱也可以有钱,小钱可以变多钱,没钱也可以办事。要把视野放宽,没有资金也可以有资本,没有资金也可以有效益。
第五,聚钱财与聚人才的关系。搞优势主导产业,搞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市场,走向市场,占有市场,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有资金、资本。但是再多的资金、再好的资本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也会被挥霍、浪费掉。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人才,没有人不行。必须在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上下大力气。要搞能人经济,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当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化人才队伍,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
第六,规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规范化体现在市场的导向,生产要素的重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程度,这些方面都要规范运行。产业化实质上是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但是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差别比较大,因此产业化的形式、生产方式自然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搞多样化,规范里边要形式多样,实事求是。按照经营主体来分类,有的是加工企业来带动,有的贸易公司来带动,有的专业市场来带动,还有主导产业来带动,科技、科研院所来带动,农民的合作组织(包括供销社)来带动,就是说谁有能力,谁最适合就由谁来带动。总体上要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规范处着眼,方便处着手,怎么方便怎么干,初级形式起步,积极地向高级形式发展。另外还要根据区域的差别,产业的特点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建设。
第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产业化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搞生态农业,搞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能竭泽而渔,不能搞掠夺式生产。水是生命之源,土地是生存之本,林业是生态屏障。保护环境,首先要加强生态建设。比如树木要砍一棵栽一棵,砍多少栽多少,只能多不能少,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稳固的产业发展,就不能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科学、合理开发资源,搞好培肥地力和水土保护等工作。
第八,市场牵动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善于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通过法制政策、经济杠杆、宏观调控等手段,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包括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两个体系的建立也必须由政府来推动。就产业化建设来说,既要注重市场调节,又不能忽视政府的宏观调控,否则很容易造成产业趋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九,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讲应该是农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各方面全面推进、全面发展,因为每个产业开发的潜力都是相当大的。但是,受人力、物力、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各业的产业化又不可能齐头并进,有些要循序渐进,有些只能从各地的经济社会条件出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优势主导产业重点突破。重点突破一定要围绕资源优势做文章,也就是在优势产业首先突破。就农业资源大省来说,重点是粮食的产业化、牧业的产业化、特产品的产业化,这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潜力。就区域来说,山区要重点解决林、特产品的产业化问题。所以,重点突破也是因地制宜的突破,切不可脱离实际。
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很重的问题是创新经营方式,在“一化多能”上下功夫。“一化”就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多能”,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把多功能钥匙,它能够有效地解决“三农”建设和发展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合作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民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能够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农民获得二、三产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能够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吸引技术、资金、人才向农业集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够消除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二元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工农联动、协调发展。发展农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加大力度抓好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品牌的开发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