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韩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7-08-06 10:02:09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韩良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以一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标志,并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能源的消耗量也迅速增加。据美国科学家S.Kesler统计分析,世界上现存的不可再生资源中,煤炭的耗竭时间大于100年,天然气耗竭时间在50~100年之间,石油耗竭时间在25~50年之间。可见,以石油、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文明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进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思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也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长春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长春市是能源输入型城市,本地能源类资源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006年,全市78%的煤炭、40%的电力、97%的石油、69%的天然气均需从外部输入。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此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关系辨析
        (一)循环经济理论简介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正式出现于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它主张生产过程的技术范式从“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向)型物质流动模式转向“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3R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二)节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由于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大多数人认为循环经济是针对物质循环而言的。但从根本上讲,循环经济的真正内涵是能量的集约使用和有序利用,即物质循环是“表”,能量的集约使用和有序利用是“本”,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能量的耗损过程,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物质,都是能量的载体。人类生产和消耗的是物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而一切功能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当物质进入低能状态,对人类而言功能也就随之消失。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揭示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过程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即封闭系统总是自发地朝着使系统熵值增加的方向发展。熵是分子热运动无序化程度的量度,无序程度越高,熵值就越大。
        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热动力系统,理论上可以认为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值增加是不可逆的,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死寂”,而封闭系统保持熵值不增加的唯一方式是接受系统外的能量(负熵)输入,对地球来说就是太阳能的输入(6.630×109kcal/(hm2.a))。没有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系统经过几亿年的演化,通过自组织机制,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即依靠太阳能的负熵输入,抵消了系统产生的正熵,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熵值基本保持不变,系统的发展得以持续。即:
        dS = diS + deS = 0
        其中,diS表示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增,即熵产;deS表示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熵增,即熵流。地球生态系统的熵产始终为正值,而由于太阳能的输入,熵流为负值。
        在有人类生产活动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状态函数被改变,逐渐脱离了平衡态。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对太阳能的吸收和利用的比例很低,如陆上植物只能同化太阳能的0.8%左右。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各级消费者吸收的能量,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陆上初级生产力,而这些能量的当期生产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总量消耗高速增长,因此目前自然界当期生产的能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当期需要。人类只能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界在远古时代储存下来的化石能量,来弥补能量来源的不足。人类对能源的无节制使用必然造成地球生态系统熵值增加,同时,人类栖息地的不断扩大挤占了其他物种的发展空间,加之生态系统的退化,也造成了生态系统对太阳能(负熵)的吸收能力减弱。对整个生态系统来说,人类活动的综合效应是使正熵增加和负熵减少。即:
        dS′= diS′+ deS′
        其中,diS′= diSn + diSh > diS (diSn表示自然生态系统正常熵产,diSh表示人类生产及消费行为产生的超额熵产)
        deS′> deS (deS′表示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熵流)
        因此,dS′= diS′+ deS′> 0
        只要人类活动的规模不缩小,地球这个热动力系统的熵值就会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也会不断减弱,并逐渐进入退化过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特别是产业存在和发展模式。
        人类的生产过程实质是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转化产品的过程。理论上讲,只要拥有足够的能源,人类可以将一切物质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形态供自身享用,但前提是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熵产要被外部提供的熵流所抵消,否则地球生态系统将进入退化状态。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地球上的物质总量不会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减少,因此人类活动所受的本质性制约并非物质,而是能量。由于人类无法获得无限的能量,同时地球生态系统所能接受的熵流有限,因此人类发展的持续性将受到有限能量和有限熵流的制约。
        1974年赫尔曼·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的思想,即人类应该试图维持稳定的物质财富和稳定的人口,保持“存量”的稳态并使“通量”最小化,这一思想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基本思路。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保持人类生存系统能量输入的稳定,通过改变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同时,通过减少熵产的输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达到人类生存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平衡。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角度上讲,循环经济的实质是降低人类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的超额熵产。由此可见,节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节能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减少能源的使用量,因为单方面的减少能源的供给量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物价上涨和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节能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规划、技术开发利用、消费习惯引导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即:从生产角度上讲,就是提高单位能源的国民经济产出;从消费角度上讲,就是提高单位能源带来的消费满意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组织的有序性、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化程度和消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宏观背景分析
        (一)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十五”以来全国GDP和能源消耗情况
        “十五”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2001~2006年,全国GDP由10.97亿元上升至20.94亿元,能源消耗总量由14.3万吨标煤上升至24.6万吨标煤,GDP和能耗呈同步增长态势,能源消耗总量年均增长高达11.46%,能源供给压力逐年加大。
        2、主要能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
        由于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18368万吨,同比增长1.7%;石油净进口16287万吨,同比增长19.6%。其中,原油净进口13884万吨,增长16.9%;成品油净进口2403万吨,增长37.9%。2006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与成品油净进口量之和)达到34655万吨,同比增长9.3%,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较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
        2007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煤炭14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0%;出口煤炭1139万吨,同比下降32%。进出口相抵后,净进口291万吨,首次出现煤炭净进口的格局。
        3、能源利用效率情况
        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0.94万亿元,占全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但为此消耗的能源达24.6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万元GDP能耗指标为1.21,说明我国现阶段能源利用效率是较低的。究其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高。2000年,重化工业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0%,2005年则升至69%。与此同时,低耗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1.7%下降到2006年的39.5%。2003~200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上升了4.9%、5.5%、0.2%,直到2006年才转为下降1.2%。
        (二)国家宏观政策体系
        我国对节能工作一直十分重视,早在1997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和“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为节能工作提供了基础法律依据。目前该法的《修订草案》已经完成,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完善了节能的基本制度,明确了用能单位的节能责任和义务,并明确了节能管理和监督主体,因此极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是指导我国节能工作的基本依据。
        近年来,由于我国能源消耗过快增长,政府对节能工作更加重视,并将其列为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各项政策相继出台:
        2005年6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中,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将节能降耗列入“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内容;
        2006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节能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节能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先后出台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审核指南》、《企业节能规划审核指南》、《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等配套政策。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2006年节能减排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向全国人大做出了郑重承诺,采用八条措施,必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2007年4月,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做了题为《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讲话。
        概括起来,当前我国的节能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基本原则: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节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节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主要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下降到0.98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突出搞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切实加强节能减排法制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配套政策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价格和财税体制、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管理。
        (三)吉林省的节能政策体系和目标分解
        2003年,吉林省颁布了《吉林省节约能源条例》,这也是吉林省关于节能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
        2006年12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吉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主要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十五”期末降低30%,年均降低6.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5吨标煤下降到1.16吨标煤;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由2005年的1044.7千瓦时下降到731.3千瓦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3.17吨标煤下降到2.06吨标煤。5年实现节能2476万吨标准煤。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2、行业目标:按照全省节能总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5%,节约标煤2135万吨;万元建筑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4.5%,节约标煤25万吨;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节约标煤40万吨;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5%,节约标煤276万吨,其中政府机构用能总量减少15%,节约标煤47万吨;生活用能总量减少20%,节约标煤115万吨。
        3、节能重点领域: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抓好农村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
        方案同时明确了各市(州)目标,即:全省各市(州)及长白山管委会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5年均降低30%。其中,长春地区5年节约标煤535万吨。
         
        三、长春市能源利用基本情况分析
        (一)长春市能源利用现状
        1、“十五”以来长春市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关系分析
        2001年以来,长春市GDP以平均每年递增13.4%的速度高速增长,2006年GDP比2001年提高了87.4%,但工业总能源消耗仅提高了27%(2005年以前我市统计体系中没有全社会总能耗指标,这段时间统计的工业总能耗一般认为占全市总能耗的94%左右)。我市单位GDP能耗指标始终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发展较快,带动了GDP快速增长,而汽车产业的能耗较低;同时,我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也较快,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2006年,全市总能耗为1135.56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指标实际值为0.65,远远低于1.21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我市的能源利用效率是较高的。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