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民生问题 市教育局将突出做好12件实事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7-04-17 17:02:00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中 小】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长春市委、市政府最为关心和重视的工作重点。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政府施政纲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与民生息息相关。那么,长春教育如何更好地为解决民生问题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长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2007年市教育局将突出做好事关民生的12件实事,这是14日记者从市教育局相关新闻发布会了解到的。
1、资助城市低保家庭,免除其子女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学生伙食费。对此,市教育局将出资200万元,资助城市低保家庭子女4000人。
资助农村教育是近年来长春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一大亮点,连续五年开展“城乡手拉手,扶贫助学大行动”,城区学校和师生为农村困难学校和贫困学生捐助资金1035万元。课桌椅11000套,计算机11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1万余件,文具129万件,教材图书88万册,衣物12万件。2003年,以承办市人大支持农村教育议案为契机,动员社会各界资助农村教育折合人民币4000余万元,改造了30多所薄弱校,使3.8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免费上学。开展了百校联盟、百师带徒、百课开放、农村教师免费进城培训等系列活动,全市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落后面貌彻底改善。特别是今年,国家对农村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我市城区农村乡镇纳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孩子就有8.7万人,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的问题。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是长春市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现实举措。
“农村的问题解决了,城市特困家庭子女、低保户子女怎么办?”2001年,长春市建设了希望高中和希望初中,每年救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1200名,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免校服费、免住宿费、每月给予50-100元的伙食补助的“四免一补”政策。组织广大教师筹集“阳光基金”,每年捐助贫困学生100余万元。同时,组织“万名教师访万家、万名教师帮万生”活动,目前已结成师生对子2.3万个,每个贫困生都得到一对一的帮助。2006年起,开始实施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全部减免学费政策,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为近3000名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减免学杂费和补助书费156.4万元。目前,长春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不但都能上得学,还能上好学。
2、增加投入,缩小校际差距。对城区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非改制中小学校,实行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由市财政、教育费附加和区财政按2:4:4比例,年投入1250万元,约资助12.5万人,生均补助100元。
随着长春市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一大批改制校脱颖而出,办学条件,办学环境迅猛发展。与改制校相比,非改制校办学条件则显得相对落后。为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使非改制校尽快赶上来,长春市确定了让弱者变强,让优者更优的思路,加大对非改制校的投入力度,以推动校际均衡发展。从2005年开始,对城区义务教育段非改制学校给予公用经费补助,按照每名学生每年补助公用经费100元的标准,每年投入870万元,资助了8.7万人。今年又增加投入,达到1250万元,约资助12.5万人。
3、投入1000万元,改造城乡结合部相对薄弱校。
从2003年起,长春市每年扶持农村教育1000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危倒校舍改造、信息技术装备。还组织各县市区改造农村危倒校舍33万平方米。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和农村教育薄弱校面貌的根本改变,一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则相对薄弱,而居住在该地带的人口多为贫困人群和农民工,为了让他们的子女同样享有优质教育,长春市从2005年开始分步实施城乡结合部薄弱校改造工程,每年五所。两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9730万元,改造建设了10所薄弱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新建校舍面积近8万平方米,1.1万名学生彻底告别了破旧的校舍,搬进现代化教学楼,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赞誉。
4、方便市民锻炼,向社会开放学校操场。今年做到50所中小学操场定时免费向市民开放,解决市民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大大加快了生活节奏。久居城市的居民渴望身边有更多的锻炼休闲空间和场所,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内容。为方便市民,长春市从2002年开始,陆续面向社会开放体育俱乐部110个,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为进一步方便市民就近锻炼,长春市教育局决定今年继续加大中小学校园开放度,届时,每个城区都将有部分中小学校的室外运动场和健身器械无偿、定时向市民开放,市民可就地,就近到校园锻炼身体。
5、深化中考改革,继续扩大推荐生比例。今年,长春市普通高中招收推荐生数量,在2006年50%的基础上再扩大10%,达到占统招生计划数的60%,将推荐生指标数按比例分配到所有初中,接收推荐生的学校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3所;改革高中计划内自费生招生办法,拿出计划内自费生总数的30%作为推荐生,依据五项测试结果推荐入高中。
2005年长春开始中考改革,将升学与毕业考试合二为一,部分高中招生以推荐生的形式做为试点,从五个方面分ABCD四个等级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全市重点高中推荐生在统招生中的比例增加到50%。新的中考制度真正发挥了“指挥棒”正确导向作用,改变了一些教师、家长只重学生考试分数而不惜身心康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有力地推进了课程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如今,家长主动带孩子到室外加强体育锻炼的多了,带孩子学习特长的多了,学校里所谓的“音、体、美”等小科教学得到充分的重视,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两考合一从一定程度减轻了学生负担,有效控制了农村学生辍学。
6、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成铁北高中建设,解决铁北40万居民没有优质高中的问题。2007年,力争全市城区优质高中的招生数达到招生总数的95%;农村优质高中的招生数达到招生总数的75%,以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十五”以来,长春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三个方面跨越。市实验中学、二实验中学、一中、二中、五中、六中、八中、十一高、十七中、希望高中、朝鲜族中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二中专、物业管理学校、艺术学校、一实验小学、二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等80%以上的市直属学校全部得到改造或扩建,教学装备得到全面提升,全面实现了优质化。同时,打打造了朝阳区45中、68中、解放大路学校、安达小学,南关区103中、104中、树勋小学,宽城区72中、48中、天津路小学,二道区108中、52中,绿园区87中、绿园小学等一批品牌特色校,目前,全市已是区区有名校,校校有特色。目前,全市城区优质高中的招生数已占招生总数的91.6%,农村优质高中的招生数已占招生总数68%。
7、规范学前教育,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质量。出台《长春市民办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对不合格、不达标的幼儿园进行清理整顿,规范办园行为。加大对幼教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确保幼儿教师素质达标。挖掘教育潜力,鼓励中小学用闲置资源举办幼儿园,把幼儿园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让更多的平民孩子接受正规、优质的学前教育。
长春市幼教事业发展基础良好,水平较高。近年来,市教育局不断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规范整治力度,特别加强了对民办幼儿园的审批和办园条件、办园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办园思想不端正,重收入、轻投入和达不到办园标准的坚持予以整治或停办,对非法民办幼儿园坚决查封取缔,并建立了日常监督、检查和举报奖励机制,推动了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幼儿园(班)232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74所,国办幼儿园17所,校办幼儿园41所(城区27所),民办幼儿园945所,农村中心园123所,村小校带学前班1137所。其中,省级示范园22所,市级示范园18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全省之首。幼师整体素质居全省前列。全市专职幼师大专以上学历占76%,教师专业合格率达72%。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幼儿教育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对此,长春市教育局决定把幼儿教育列为今年教育改革的重点,继续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
8、资助职校贫困生,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采取“补、免、捐、奖、贷、助、勤”等途径,对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全年资助1万人,占教育所属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5%。
从“十五”之初开展职业教育振兴工程至今,长春市职业教育发生空前巨变,彻底走出生源少、办学难的境地,一跃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城市。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以龙头校带动窗口校、品牌校、特色校协调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招生与就业异常火爆,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就读。特别是一些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报考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已成为他们跳出农门的重要选择之一。为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顺利完成学业,长春市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其中,使农村贫困生受益最多的便是“职业教育券”。从2004年起,长春市以发放“职业教育券”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三年共设立“职业教育券”600万元,现已资助1.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到职业学校就读,帮助他们从农村转移进城。2006年,长春市还争取到国家贫困学生助学资金457万元,资助学生4570人。
9、加大职教实训基地投入,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投资4500万元,购买现代化职业教育设备,完善15个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向社会开放,为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待业就业人员、农民工等提供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形式。一方面长春市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市场合理配置职教资源,调整办学结构和办学方向,根据市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了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自2001年以来,市直10所职业学校共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0个,投资90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和就业观教育,为社会培养出10万余名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突出的技能型人才,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连续三年高达95%以上。2006年,长春市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已达8.9万人。
另一方面市教育局把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向社会开发,为企业职工、下岗待业人员等提供技能和技术培训服务,满足社会人员继续学习的愿望,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贡献。仅“十五”期间,全市就依托企业建立培训基地50个,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9万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49.4万人,创业培训5823人,在职职工培训15.2万人,培训新生劳动力17.5万人。已经形成了覆盖社会各类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推进绿色生态学校建设,为长春创建文明城助力。市教育局投入200万元资金,对城区226所中小学中的100所学校,进行绿色生态学校建设,以美化城市建设,改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行为养成,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
2004年以来,长春市在原有花园式学校的基础上,累计投入2990万元,实施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完善环境育人的功能。随着长春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改善,许多中小学校园已成为城市中靓丽的风景和区域地标,完善了区域功能,提升了区域环境和品位,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遍布全市的各城区、各街道,成为长春市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不可获缺的重要棋子。目前,全市城镇共有305所花园式学校,34所学校达到了花园式星级学校标准,18所学校被评为绿色生态学校。
11、优质校与薄弱捆绑发展,促进区域内校际均衡。各县(市)区在区域内,优质资源校与薄弱学校全面对接,在校长互派、教师互动、学生互助、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对口支援,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
今年,长春市将在原有强校带弱校的基础上,实行优质资源学校与薄弱学校“硬挂钩”,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学校和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市教育局将建立城乡学校、强弱学校“捆绑式”共同发展机制,优势互补,使每个区都与一个县(市)对接,城市优质资源学校都与农村薄弱学校挂钩,每个县(市)区都有本区域内的对口帮扶对子。其中,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帮扶四县(市)及双阳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中小学70所;县(市)区级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帮扶本县(市)区内义务教育阶段薄弱中小学80所。
同时,建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对结成捆绑对子的学校采取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捆绑式评价、校长及部分干部转任交流、骨干教师农村支教、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行全方位的对口支援与合作。届时,优质资源学校将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和干部实行顶岗教学、挂职管理。
12、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城区教师从2007年开始,在区域内开展交叉任教交流。对农村学校24400名专任教师实行非学历免费培训;每年组织350名农村教师到城市重点学校进行研修提高,组织200名农村校长和1000名农村教师到城市免费培训;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城市500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与农村1000名教师结成固定的师徒对子;建立人才引进项目,组织80名校长及有经验的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组织省以上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开放活动,并将优质课制成光盘免费向农村学校发放。
教育的均衡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均衡。“十五”以来,长春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校长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多种途径实施干部交流,校长公开竞聘上岗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公开选拔省特级教师和省学科带头人,狠抓教师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鼓励引导教师科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等一系列办法,使教师思想理念不断更新,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