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了绿色创造的奇迹:大片荒漠化土地又恢复了绿色生机,风吹草低现牛羊;一座座流动的沙丘重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肆虐的风沙望而却步;平原上涌现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海,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的海洋。这些变化昭示着一个不争的现实: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实现了实质性逆转,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得到显著改善。目前,森林年创综合效益价值338亿元。
这是吉林省防沙治沙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建设生态草:让荒漠变成绿洲
吉林省西部地区,过去植被茂盛,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特点明显。然而,当岁月流转到20世纪90年代时,这片草原盐碱化、风沙化和退化的现象愈演愈烈,严重荒漠化土地已经达到1000万亩,而且每年还以1.4%的速度迅速扩展。
为了恢复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省林业厅实施了生态草建设工程。
生态草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植被。生态草建设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性生物和工程措施。实践证明,这种灌草结合的复合植被更具有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而且治理方式廉价。
生态草建设工程原计划用10年时间,营造生态草400万亩。工程实施范围为西部地区13个县(市、区)。截止2006年末,完成生态草建设620万亩,占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2%,提前5年超额55%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
治理荒漠化土地,既需要组织技术攻关,改革经营模式,更需要资金投入。省林业厅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方化。6年来,国家和省累计投资3.57亿元,以各种方式参与生态草建设的达5万人,社会各界捐资赠款2800万元,绿源、宏日、福来等10多个草业公司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当地生态草建设大户累计投资500多万元。2006年,经过治理后的620万亩生态草地纳入了国家生态补偿范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500万元。目前,生态草建设工程总投资达5.05亿元。
经过6年的科学治理,一片片不毛之地焕发了绿色生机,一块块裸露的白花花的碱斑被改造成了优良的草场,水草丰美的草原生态景观在这里重新展现,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而且每年还可以阻止碱化耕地2000多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明显恢复,多年不见的隼、狐狸、天鹅等珍稀野生动物和防风、甘草等野生经济植物日益增多。松原市的一类草原比2000年增加12万亩,二类草原增加18万亩,三类草原减少了30万亩。
生态草建设工程的实施,改变了西部地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牧业向割草舍饲的方向转移,促进了牧业的集约化经营。宏日草业公司在大安市围封补种了20万亩草场,4年间产草3万吨,获利100万元。省林业厅通过招商引资,投资8000万元,在长岭县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草加工厂和两个4万头的育肥牛场,为生态草的产业化改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退耕还林:让森林取代沙化土地
退耕还林是吉林省举全省之力开展的一项重点生态工程。2000年,大安市和敦化市被确定为国家的退耕还林试点单位,2002年,9个市(州)、61个县(市、区)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全省拉开了以退耕还林治理沙化土地的生态建设帷幕。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抓好落实是关键。各级林业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广泛开展舆论宣传,认真编制实施方案,科学制定技术标准,及时提供优质苗木,严格进行检查验收,积极做好政策兑现工作,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6年来,全省完成退耕还林1135.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40万亩,宜林地造林695.8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严重沙化退耕地还林187万亩,占严重沙化耕地面积的31.1%。
退耕还林工程使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森林面积增加18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有36个山区、半山区县(市、区)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得到治理,每年减少水土流失496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的扩大,不仅减少了风沙,净化了空气,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使野生动物的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栖息分布范围不断拓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升了经济效益。全省每年下拨退耕还林补偿资金2.99亿元,有24.4万户农户从国家补助粮款中直接受益,每年还创造季节性劳动就业18万人。退耕还林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的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全省可以增加粮食390万吨,而且质量大幅度提高,品种更趋合理。西部地区以草原风光为特色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白城市199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万人,2006年增加到70多万人,增长8.8倍,旅游收入从300万元增加到2亿元,增长36倍。
更新改造农防林:让生态屏障功能更强
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1978年以来,全省累计建设农防林205.5万亩,总蓄积量达到1876.3万立方米。根据最新二类调查统计显示,防护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已经达到121.5万亩,占总面积的60%,残次林带面积达到29.6万亩,占总面积的21.6%,防护林的总体防护功能日趋恶化。
2004年,省林业厅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防林改造工程,对过熟林带进行采伐,对残次林带进行改造,在完善防护林布局,提高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逐步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集生态防护、速生丰产、绿化美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林业生态经济体系。
农防林多为集体和农民所有,更新改造的难度很大。省林业厅运用经济利益驱动机制,聚合社会的力量合力攻坚。工程先后在农安、德惠等县(市)进行了试点,目前实施范围已由13个县(市、区)扩大到17个,工程区内每采伐一条林带,都栽上了两条林带,成活率都在95%以上。
为了确保农防林栽得活、留得住、管得好,省林业厅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改革农防林林权制度,使试点单位集体所有的农防林90%以上都流转到了农户,推动农防林更新改造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农防林更新面积5万亩,新建防护林8700亩。按照这样的速度更新,全省可以提前实现农田全覆盖,近300万公顷农田和40多万公顷牧场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庇护,确保农作物增产近20%。
农防林更新改造后,把树种、形式单一和以带状为主的成过熟林带、残次林带,改造成带、片、网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增强了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还实现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永续利用。
3年来,通过实施农防林更新改造工程,生产木材120万立方米,增加销售收入7亿元,相当于当地3个县(市)的财政收入。农安县依托农防林采伐的木材收入,解决了村村通公路建设中的8000万元资金,还上了376个村锁死多年的1000多万元债务,木材加工企业由50多户增加到180多户,每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