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吉林省围绕增强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重点实施了工业提速增效、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棚户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各项发展指标全部超额完成。这是记者25日从省政府了解到的。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两年来,我省实施国企改革攻坚、投资拉动、招商引资、扩权强县、工业提速增效和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去年全省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00亿元,增长14.5%。粮食生产在连续三年大丰收的基础上,总产量达到544亿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80亿元,增长18.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9.1亿美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75.8亿元,增长14.7%。
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加快发展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优化结构,推动节能降耗减排,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支柱产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产值预计完成1630亿元,增长18.8%;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预计完成1260亿元,增长25.6%。全省工业实现净利润185.2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0%和45%。
发展的活力和能力大大增强。全省90%的地方国有企业已经完成改制任务,筹措支付改革成本26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近100万人,改制企业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月均销售收入比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高出25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启动长春、四平、白山市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0亿元,比上年增加投资1000亿元,人均投资超过1万元。全省实施亿元以上大项目855个,其中去年新开工456项。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签约外资金额比上届增长57%。赴“珠三角”地区和欧洲、非洲、香港等开展一系列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油页岩综合开发、锦湖轮胎等一批招商引资大项目开工建设。利用外资预计达到16.5亿美元,增长43.4%;引进内资预计达到480亿元,增长95.7%。
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果。围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和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玉米超高产技术、超级稻选育、激光彩色电视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俄科技园建成开园。享受“两免一补”的农村学生达到43.7万人,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5万平方米。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5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3640元,增长11.6%。为改善城市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去年开始,三年拆迁、五年完成全省9个市州所在地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去年完成拆迁任务9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45.2万人。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6%,解决了3万户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24个县(市)。建成了543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