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韩长赋当选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

阅读次数:    来源:长春市发改委    日期:2007-01-25 10:37:51    【打印此页】    【关闭    字号:【大

在24日上午闭幕的吉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韩长赋当选为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图为韩长赋省长当选后,接受中央及地方记者采访。

  韩长赋简历

  男,1954年10月生,历任团中央青工部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研究室党组副书记兼常务副主任等职务,长期致力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在国民经济宏观运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土地制度、农民工问题、小城镇建设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观点和思路。
 
    其专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是一部破解三农、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专著。多年来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农业经济问题》等期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相关学术论文,在理论界与政府决策部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林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韩长赋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次响起掌声,报告中提到,“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农业人口多,农业经济比重大,能否在“农”字上做出好文章,很大程度决定着黑土地的未来。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并参与制定国家重大宏观决策的知识型官员,韩长赋赴吉履任省长,农业必是他的关注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以“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表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韩长赋究竟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呢?日前,本报记者赴京采访,带回第一手资料,为您解读韩长赋省长的“三农”情结。

“这种情结可能与生俱来”

    “看着案头这堆稿子,我自问,为什么写这些东西。”这部出版于2003年12月的专著,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作者韩长赋。

    引号里的话来自于他在书中的自序——《“三农”情结》:“为什么写这些东西。因为心里愧疚。这片土地,我生于斯、长于斯。但自打真正懂事起,我就想离开她。即使真心地为她流过那么多汗水,也多半是为了换来离开她的果实。终于我如愿以偿。最对不起的是父老乡亲。在我成了城里人之后,良心告诉我,不能忘了农民,这城市、这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有他们的一份辛劳,一份奉献……我们城里人的生活也离不开他们。可我们骨子里却嫌弃他们。当街上人头攒动,当公共汽车中摩肩接踵,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他们妨碍了我们城里人的生活。我不能原谅自己,于是想为他们说几句话……有因如上,我一直关注着农村问题。这种情结可能与生俱来,当然也与工作经历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朱信凯评价这部著作时说,“自序除了能看出他对农村的一片深情外,还带着一种学者的谦逊。事实上,他为农民所说的绝不仅是‘几句话’。这部书从体制改革到紧迫矛盾,从土地问题到计划生育,从经济发展到基础建设,几乎涵盖农村的所有方面,处处真知灼见。”记者看到,这部460余页的著作只有一页配图,大量沉实有物的文字中,让人感受到了著者对农村的真挚情感和深切思考。正是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该书被专家们誉为“破解‘三农’、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部著作。

历时一年主抓“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23日,“百度”一下“《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搜到55100篇相关网页。这部出版于2006年4月的报告,汇集了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对农民工问题系统调查研究的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评价。

    韩长赋是该部报告的主要组织者。知情人士介绍,2005年2月26日和3月23日,温家宝总理先后对农民工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研究室会同有关部门从深层次研究农民工问题,制定和完善涉及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同年4月4日,“农民工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组”成立,由国务院研究室牵头。这位知情人士说,“长赋同志当时是国务院研究室常务副主任,这项工作主要由他来抓。”在1年时间里,韩长赋等人先后到11个省(区、市)实地考察,召开50余次座谈会和9次调研成果交流会,完成了这本近600页的报告书。

    据估算,当前非农产业的农民工人数大概在2亿人以上,他们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劳动大军。为这两亿人说话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一经面世,即在国内引起轰动,被称为“为农民工服务的‘制度蓝本’”。

曾为“吉林玉米和绿色食品”建言

    曾在农业部与韩长赋共事,现任中国农科院“中农种业”总经理的朱洲博士回忆,“韩长赋同志担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期间,不但在实际工作中卓有建树,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着不少重要突破,其中代表作是‘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这项研究影响面非常大。”
    韩长赋认为,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主导产业,形成集中优势产区,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要立足市场需要,发挥各地在资源、市场、技术和生产传统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加快优势产区和优势农产品的发展。避免不顾条件一哄而起,导致结构雷同、资源浪费。”

    通过大量调研分析,韩长赋对国内小麦、玉米、大豆、牛奶、果汁原料、花卉、蔬菜、茶叶、绿色食品和无规定疫病区的国内布局提出建议,在2001年岁尾成文报给国务院领导,并于次年见诸农业相关专刊。其中,韩长赋对吉林青睐有加,包括玉米、大豆、牛奶、绿色食品、无规定疫病区的布局摆放,都涉及到了吉林。比如他提出吉林省中部松花江平原玉米生产基础和加工基础比较好,可建设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还提出吉林长白山区生态环境较好,绿色食品生产有一定基础,应加以扶持,创造名牌。

城镇化突破点在于小城镇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路在何方?韩长赋观点鲜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太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他提出,“必须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战略,形成相互配合,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

    接受采访者普遍认为,“城镇化”是韩长赋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韩长赋曾具体提到,“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我国有4万多个乡镇,不可能都搞小城镇,应重点发展2000多个县城镇和一些中心镇。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机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站在农民角度,15字谈透核心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质上是个农村问题。这是准确把握这一过程的钥匙。不了解这一点,难以登堂入室,可能还要找错门。”韩长赋的这段话,道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过去几年,城乡两极分化的矛盾逐渐显现。中央政府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扶农”,收效甚著。

    韩长赋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工农联盟政权的基础,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他眼中的“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核心是政策问题。”

    每当韩长赋说“三农”问题时,有两点总是让人难忘。一个是数字,大量庞杂的数字记得精准无误,一位听过他讲座的大学领导回忆,“记忆力甚至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另一个是常以生动形象的短句来概括,让人印象深刻,过耳不忘。谈到“三农”问题时,韩长赋站在农民角度用15个字说明了政策问题的核心在现阶段是土地、负担、就业问题,“用农民的话来讲,土地不要动,负担不要重,打工不要证。”

观点一:“土地不要动”

    几千年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系。韩长赋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完善与否,对农民关系重大,“因为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认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国家农村政策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主要问题是,在土地承包和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有的地方不顾农民意愿,强行收回承包地搞‘反租倒包’;有的地方土地转包租期过长,超过了农民的承包期;还有的地方侵犯农民的利益,随意克扣农民的转包收益。”

    总结上述问题,韩长赋说,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核心是两个,即由谁来决定流转,流转的收益归谁,“这实质上还是维护农民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问题。我们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赋予农民长期的、完整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观点二:“负担不要重”

    “负担重是农民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和农村稳定的焦点。”韩长赋说农民负担加重的主要表现是政策不落实,“有的地方层层加项加码,合理负担‘一定三年不变’的制度不落实;有的地方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屡禁不止,达标升级问题十分严重,涉及农民负担的各种税费项目多达上百项。”

    分析根源,韩长赋认为主因是有些部门和地方在工作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分配关系、监督机制上出了问题,“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事,养了一些不该养的人,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韩长赋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必须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提到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

观点三:“打工不要证”

    对于农民工问题,韩长赋有“几点思考”,农民工问题主要是农民转移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民多;劳动力规模巨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解决这个问题,一部分农民要进城务工,一部分农民要就地转移。”

    韩长赋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首先要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从农民工的角度看,按照急迫排序,外出务工最关心的是五件事:能找到合适工作、及时拿到工资、劳动安全、工伤大病有保险、子女能上学。”

    其次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深层次问题,最主要的是探索改革三项制度,其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管理体系,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消除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做到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权。其二,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地、有条件地放开户口迁徙,允许有贡献、有专长、有技术的农民工和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其三,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个层面是增加农民在县域内的非农就业机会,引导部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这是城乡统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韩长赋还强调,不但要解决农民工进城面临的各种问题,还要依法保障他们的土地承包权,保证农民工出得去、回得来,“这一点对于降低农民外出打工成本和社会稳定风险至关重要,动摇不得。”


国务院客户端国务院客户端 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政府 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下载APP查询转供电详情

价格监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