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成本调查简报
第06期(总第11期)
长春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监测所
2007年6月29日
关于2007年长春市上半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及下半年发展趋势的典型调查
六月上旬,我们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农安县滨河镇滨河村代平房屯、九台市土门岭镇南林子村、德惠市同太乡边杠村烧锅地屯、榆树市弓棚镇水泉村、朝阳区永春镇、二道区英俊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山镇、绿园区城西镇等八个典型镇、村、屯的2007年上半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及下半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定点调查。
一、上半年生猪生产发展现状——生猪饲养户、存出栏数量均不同程度比上年有所减少。
据对上述八个典型单位约17770个农户的定点调查,截止调查期,饲养生猪户为2537户,比上年减少512户,下降16.79%。生猪存栏135943头,比上年减少112606头,下降45.31%;其中肥猪存栏110487头,比上年减少101702头,下降47.93%;仔猪存栏15140头,比上年减少4586头,下降23.25%;母猪存栏10316头,比上年减少6318头,下降37.98%。生猪出栏81280头,比上年减少51424头,下降38.75%。
分析生猪饲养户及存出栏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偏低,养猪不赚钱,极大地影响了生猪饲养户的积极性,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仔猪白送或随生随弃现象,加上近年来生猪引种无序,南北杂交,混合感染蓝耳病,造成生猪因为高烧病多,死亡率提高,养猪户减少,尤其是母猪饲养户的减少,致使当年仔猪、后备母猪存栏数量锐减,形成今年生猪出栏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进而影响到生猪存栏数量也比上年同期减少的状况。
二、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化情况——与上年同期相比,生猪生产成本增加,养猪效益提高。
据调查汇总,由于上半年猪源紧张,出栏肥猪减少,加上外省市来抓猪,使我市生猪、仔猪价格随之上涨,同时受粮食市场价格和雇工价格同期上涨影响,致使生猪饲料和人工费用也有所上涨。现将一月、五月、六月上旬的仔猪、饲料、肥猪价格及雇工费用统计如下表:
由此计算平均每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变化情况,按一月购进仔猪,五月出售肥猪和六月购进仔猪,十月出售肥猪两个时间段统计核算:
表二:
平均每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对照表
平均每头生猪生产成本五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34.67%,预计十月份比上年同期将增长41.36%,影响其生产成本增长的因素:一是仔猪费五月份同比增长59.42%,十月份同比将增长186.67%;二是饲料费五月份同比增长31.08%,十月份同比将增长13.40%;三是死亡损失费五月份同比增长35.65%,十月份同比将增长42.96%;四是医疗防疫费同比均增长33.30%;五是人工费用同比均增长20.00%。影响其生产成本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仔猪、饲料、雇工价格上涨所致。
与上年同期相比,五月份平均每头生猪销售产值增长98.20%,纯收益增长176.9倍。预计到今年十月养殖一头生猪110公斤出栏,需要生产成本约1000元以上,则生猪出售价格每公斤最低必须保证在9.30元左右,养猪户才能维持最低生猪保本生产水平。
三、我市生猪销售流向——除供应本市市场外,其余运送省内其它城市和外省市。
经与养殖户座谈了解,我市生猪猪源还是比较充足的,销售流向主要分本市市场和省内外市场。几个城区(包括双阳区)的生猪销售,主要供应本区和长春市内居民消费需求;而四个县(市)的生猪销售,在保证本县(市)生猪市场供应基础上,因有长期定向供应关系,大部分销往省内其它城市和外省市。如德惠市同太乡边杠村生猪主要销往省内蛟河市、省外广东、山东、哈尔滨等省市。
四、下半年我市生猪发展趋势
从上述调查可见,随着仔猪和饲料价格及人工费用的上涨,下半年生猪生产成本也必将提高,能否保证养猪效益的增加,主要决定于生猪市场价格的变化。据分析,由于当前南方省份受生猪流行疾病影响猪肉供应量减少,将继续来北方抓猪,势必影响我市市场生猪价格持续在高价位运行。关键一点是今年生猪养殖成本增加,加上母猪存栏不足,要恢复到以前的繁殖育肥发展水平,得需要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预计市场生猪价格维持高价位运行现状将持续一段时间,大概约8个月至10个月。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市生猪生产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当前我市生猪发展主要是以广大农民家庭小规模养殖为主,比例占70%,年养殖规模在百头以下,养猪生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较大,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还较弱。二是各级政府对养猪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不足,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养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三是缺少以养猪协会形式带动全镇(村)养猪的行业协会组织的协调和调控,养猪户长期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承担着大部分的市场风险,养猪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四是生猪生产流通销售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信息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五是当前母猪存栏数量短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上半年养猪户抛卖母猪占三分之一多。六是我市生猪精饲料供应70%来源于外省,主要是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市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制约了农民养猪转化玉米增值,增加养殖收入的发展。
五、调查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养猪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和保护力度,健全支持发展养猪业的制度。一是对种猪,包括后备母猪生产给予部分财政性补贴;二是加快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将生猪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三是建立养猪业生产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四是加大对养猪业科技服务、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五是加强生猪疫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生猪生产力。
(二)建立生猪生产流通销售市场预警机制,制定长期预防应急干预措施,健全生猪生产成本价格信息跟踪服务体系,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及时、准确地向养猪户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指导养猪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经营决策和规避市场风险。
(三)鼓励各种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提高养猪户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引导和鼓励省内外有关企业与我市中小养猪户签订生产订单合同,减少养猪风险。同时支持大中规模养猪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合理引导小规模养猪户走标准化养殖之路。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考虑对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养猪户给以一定的财政性补贴。
(四)全面整顿生猪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相关部门各司其责,一要正确引导农民适度发展生产,鼓励发展母猪养殖;二要狠抓生产环节中饲养、屠宰、加工的环境卫生管理;三要严格把守流通环节上市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加强销售环节的市场化、规范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养猪户利益和养猪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大力扶持、完善本地饲料加工业发展,加强全价混合饲料的开发研制,充分发挥我市玉米生产优势,提供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饲料,为养猪户降低养猪成本提供基本保障。同时,有条件的养猪合作组织应该创办自己有利益联系的屠宰加工企业,使养猪户能够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到更多利益,解决农民养猪的后顾之忧。
附:个体养猪户2007年生产成本收益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