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韩良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决策者的共识,并已成为中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这既表明了我国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责任的态度,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阶段。
一、长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目前,长春市已经形成了以汽车、轨道客车等行走机械为主体的产业体系。由于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80%,长春市一直将低能耗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基本没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就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节能减排,近几年我市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建立体制机制
2008年,长春市政府正式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工作,明确了工作任务、成员单位、组成人员和下设机构,并建立了工作制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光电子、生物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引领作用,不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 严把新建项目入口关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项目入口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4.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情况调查和企业自愿申报工作,制定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对小钢铁、小水泥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逐步淘汰。同时,对采用落后工艺和设备的 “五小”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逐年提高其电费支出,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5.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在全市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消耗量化管理和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强对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的监督管理,通过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促进企业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开展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工作,新建建筑全部按节能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安装热计量装置,部分既有建筑进行了热计量和节能改造。
6.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
针对节能重点领域,通过增加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引导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科技示范与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
二、长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目前,吉林省正在积极申报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省,长春市也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制定低碳政策、推广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能源、引导低碳消费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制定低碳政策
根据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目标,编制《长春市低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综合指导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制定《长春市低碳经济条例》,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规保障。制定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科技政策、税收政策、消费政策等,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2、推广低碳技术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高能锂电池、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玉米深加工工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重点领域,加大低碳技术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广示范力度,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3.发展低碳产业
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玉米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经贸物流、文化创意、教育卫生为重点,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并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鼓励企业对现有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改造,实现能源系统优化,并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将碳排放纳入企业成本体系,提高企业减碳主动性。
4.开发低碳能源
根据吉林省建设“气化吉林”的总体目标,积极建设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完善市区天然气管网,不断提高天然气用量比重,逐步减少并最终淘汰煤制气。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通过建设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秸秆发电、沼气综合利用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示范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公交车、私家车、出租车和公务用车领域逐步增加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积极实施“暖房子”工程,建设热点联产和集中供热锅炉房项目,逐步淘汰效率低、污染重的中小锅炉房;同时,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减少房屋冬季热损失。
5.引导低碳消费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低碳知识,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营造社会氛围,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提高全社会的减碳和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立体交通枢纽工程、地铁工程、轻轨工程的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形成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市民更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实现行为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