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跟踪《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进展情况,受省里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专家一行于11月29日到我市开展评估调研。评估组一行听取了我市工作情况介绍,实地踏查了我市新型城镇化项目,对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经验予以好评。
近年来,长春市主动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打先锋,站排头”要求,在有序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同时,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发展品质、加强新生城市培育、注重城乡统筹,积极构建以长春中心城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阶段性进展
全面推进了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了落户限制,大中专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在中心城区凭相关证书即可落户,其他城镇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就业培训、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体系,对随迁子女入学实行“六统一”,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占到学生总数的1/3。实行债务限额管理,建立健全了债务预警处理机制和到期债务化解机制。涌现出“亦县亦区”、“镇区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了城镇发展活力。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初步建立起以战略规划为统领的规划体系,实现了“一张蓝图”、“一个机构”、“一套制度”、“一个平台”、“一个流程”的“六个一”成果。农地确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九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有序推进,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加快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在全省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经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GDP完成4262.9亿元、增长8%,增速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在东北四市位居首位,在副省级城市中位于中上游,工业、投资、消费、财政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位居东北四市前列,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逐步前移。长春市GDP在全省的比重,由2013年的38.1%,增加至2016年的40.5%,今年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和首位度将继续提高,为长春大都市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支撑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效提高
近年来,长春市立足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和长春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先后启动并高效推进了“两横三纵”快速路、新城新区路网等市内道路工程,地铁1、2号线与轻轨北湖线、三号线延伸线等轨道交通工程,龙嘉机场二期、长春铁路综合货场等重大枢纽工程,新一轮伊通河综合治理暨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黑臭水体治理等生态环保工程,以及公交都市建设、旧城改造等重大项目,全市基础设施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的短板得到快速弥补,城市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初步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高效率,有效支撑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基础设施体系。
◆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围绕长春大都市区建设,按照“多心多组团”的规划理念,优化“1+2+3+N”整体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和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大中小城市培育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次推进、各版块协调互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九台、双阳纳入长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如轨道交通、快速路,公共服务如优质医疗、教育等重大项目正在逐步向其延伸,同城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推动北斗科技小镇、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正大一亿只肉鸡产业化等超过5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榆树、德惠、农安成功落位,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有效支撑和拉动了榆树、德惠、农安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重点镇要素保障,推动一大批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重点镇落位,合隆、奢岭、卡伦、五棵树等镇正在加速向Ⅱ型小城市行列迈进。
◆联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区域统筹、协同发展思路,不断推进体制机制、产业协作和基础设施融合,不断克服体制机制障碍和历史遗留包袱,持续推进了“区县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各县市区与中心城区产业配套、产业互补,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初步构建起大都市区经济板块间复合式、多维度、立体化的协同发展机制。